大葉欖仁與小葉欖仁 果實像橄欖的核仁,可別誤以為是“懶人”
(大葉欖仁的樹葉與果實)
(德南國小成排的小葉欖仁樹)
(小葉欖仁的標準樹型)
(左邊是大葉欖仁,右邊是小葉欖仁)
(橄欖狀的果實,小的是小葉欖仁,大的是大葉欖仁)
(大葉欖仁樹十二月的紅葉,非常美麗)
在德南國小校園內有兩種欖仁樹:大葉欖仁與小葉欖仁,都是使君子科欖仁樹屬的喬木,
許多人一聽到這個名稱,常以為是“懶人”樹,其實是因為它們的核果長得像橄欖的核仁。
大葉欖仁的葉子很大,果實也比較大 ;小葉欖仁的葉子小,果實也比較小;果實都相當堅硬。
大葉欖仁的英文名字可以稱為 Indian almond,小葉欖仁稱為Madagascar almond。
其實它們跟 almond(杏仁)一點關係都沒有,只因它們的種子據說都有杏仁的味道(我嚐不出來)。
大葉欖仁可以簡稱“欖仁樹”,因為它是台灣本土的欖仁樹,雖然不算特有種。
它的樹型粗獷,老樹常有巨大的板根;樹葉又大又茂密,非常適合作乘涼用的庭園樹。
雖然因為葉子太大,清理起來很麻煩,不太適合當路樹,但值得鼓勵校園多種這種本土樹種。
它的樹葉在冬天落葉之前,會有一段時間的滿樹通紅,我總覺得比楓香還漂亮。
常看到有人撿拾它的落葉,據說可以治肝病。不過我想,有肝病還是去看醫生才對。
小葉欖仁則是1970年代前後才從非洲引入的,也許是因為引進的商人神通廣大,
竟然很快速地佔據全台灣東西南北各地的道路兩邊或中間的安全島,還有某一個縣把它當縣樹。
它的標準樹型相當優美:它的主幹通直,側枝從主幹輪生平展,一輪一輪層層分明。
遠看像個高高的尖塔,近看像好幾層的雨傘疊在一起。
可惜的是,在台灣多颱風的氣候下,樹枝容易折斷,這種高挑的身影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