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注定一戰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注定一戰》筆記(11):結論

張讚合 2024/11/9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結論

 

美國的領導者們如果要有智慧的選擇,可以從下面四個核心觀念開始:

  • 釐清什麼是必不可少的利益
  •  
  • 了解中國想要做什麼
  • 美國國務院經驗豐富的官員,也常誤以為中國的基本利益跟美國很像。其實不然,美國領導人應該讀讀孫子兵法所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中國有其自己的意識形態與文明,美國必須了解。美國對中國最好不要用「應該外交」(should diplomacy),只會叫人家行為應該好一點,而是要尋求各自的國家利益,在雙方關係上要有可預測性與穩定性。
  • 要有戰略
  • 「美利堅太平」(Pax Americana)的「現狀」。美國一再提醒中國,這是亞洲國家,尤其中國,所享有的最長期的和平與最快速成長的經濟財富,而這些都是美國所提供的。但是當經濟的勢力均衡已經向中國傾斜時,這種「現狀」已經不可能維持了。現在的美國太需要像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馬歇爾(George Marshall)這樣懂得規劃長期戰略的人了。
  • 把國內治理好
  • DC(華盛頓是Columbia District)已經變成Dysfunctional Capital(失能首都),政黨惡鬥越來越狠毒,人民對政府不再信任,公共倫理敗壞,制度化的腐敗,易受煽惑的選民,讓美國可能走向衰落。中國的問題也很多,法治欠缺,中央過度集權,創新文化不足,沒有能力從國外引進人才,私有財產缺乏安全保障。中美雙方各自解決內部的挑戰,不必彼此兵戎相向。他們能不能成功呢?「啊!如果我們早知道就好了」(一次大戰後德國首相的感嘆)。有一件事是確實可以早知道的,那就是莎士比亞說的:「我們的命運不靠天上的星星,而是靠我們自己。」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10):今後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張讚合  2024/11/7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十、今後美中關係何去何從?(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十四億人口、五千年文明古國戲劇性的複興,對美國來說,沒有什麼簡單的解決方案。當年尼克森打開中國大門,他原本只想利用中國來制衡蘇聯,但在他臨終前感嘆說:「我們可能創造了科學怪人!」

美國過去對中國的戰略是「交往但避險」(engage but hedge),國務院與財政部去交往,而由國防部與情報部門去避險。他們認為當中國越來越富有,它就會成為「負責的權益關係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當中國人民越來越富有,他們就會要求更大的發言權,終致實現中國的民主化。

1991年蘇聯解體時,美國充斥著「單極時代」(unipolar era)與「歷史終結」(end of history)的樂觀想法,認為美國的自由民主已是全世界的範本,卻沒有人去注意中國的發展。

時至今日,「交往但避險」已經不管用了。就如李光耀所說,它有兩個致命的缺陷:第一,中國不可能成為民主國家,如果中國民主化,它就會垮掉;第二,把中國拿來跟日本、德國比較是錯誤的,日本、德國是在一場大戰中被擊敗,遭美軍佔領,甚至由美軍最高司令代頒憲法,但中國堅持「以中國的身份,而不是以西方的榮譽會員身份被接受」。

 

在這裡提供四個可能的戰略選項作為今後白宮決策者的參考,有些可能是很醜惡的:

  • 調和(accommodate)

調和並非姑息(appeasement),調和使用嚴謹的努力來調整關係,以適應新的權力平衡,避免訴諸軍事手段。這有兩種,一種有特定對象,例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對美國的寬容;另一種是談判而成的,例如雅爾達會議時,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劃定戰後的疆界。透過類似這樣的談判,有沒有可能以降低對台灣的承諾,交換中國在東海、南海的退讓?有沒有可能對朝鮮半島統一進程達成諒解,以美軍退出朝鮮半島南部,交換中國促成北朝鮮非核化並承認由南韓統一朝鮮半島?

  • 削弱(undermine)
  • 「邪惡帝國」(evil empire)那樣質疑中共的合法性?陸克文(Kevin Rudd)就曾指出:中國領導人長期以來都相信美國不肯接受中共的合法性。每一個曾經試過共產主義的國家都認為共產主義是詐欺的罪行,為什麼還有那麼一小撮人宣稱用共產主義來統治十四億人?華人已經在台灣成功實行民主,何不支持西藏與台灣獨立?美國可以向中國傳播民主自由的理念,支持民運人士,訓練西藏、維吾爾的分離主義反抗人士。讓中國分裂、動亂,可以延緩中國挑戰美國霸權。
  • 以談判達成長期和平
  • 如果中國能迫使平壤停止核試與長程飛彈試射,美國願意減少甚至終止對台銷售武器,並從南韓撤退部分駐軍。
  • 重新界定雙方關係
  • 年習近平向歐巴馬建議一起發明一種「新型大國關係」,美中兩國可以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由於習近平的核心利益不僅包括台灣、西藏,還包括南海,歐巴馬並未接受。但是現在的世界確實有四個「超大威脅」(mega-threats),需要美中兩國重新定位它們的大國關係。一是核子世界末日(nuclear Armageddon),如何合作避免相互毀滅。二是「核子無政府」(nuclear anarchy,現在已有太多國家擁有核武。如果失去控制,將是地球災難。例如,如果北韓把核武賣給新疆或中東的伊斯蘭恐怖分子,他們在北京或華盛頓引爆,這個世界就面目全非了。三是全球恐怖主義。恐怖分子除了可能用核子彈威脅中美兩國,現代的基因組學(genomics)與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更可能讓一個流氓科學家利用人為病毒屠殺千千萬萬人,而這非得中美兩國一起想辦法不可。四是氣候變遷。美中兩國是最大的碳排國,習近平與歐巴馬共同促成2016年的巴黎協定,要在2030年碳達峰,然後開始減量,最終實現碳中和,需要中美兩國一起來領導世界各國共同達標。

 

雖然全球化已漸過時,但以上四項非得中美兩國共同努力不可。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9):和平的十二條線索

張讚合 2024/11/4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第四部分 為何戰爭並非無可避免(Why war is not inevitable)

九、和平的十二條線索(Twelve Clues for Peace)

 

過去五百年,至少有四個案例說明崛起的強權與支配的強權可以成功地逃過修昔底德陷阱。這四個案例提供豐富的和平線索,希望讓中美關係可以成為第五個案例。

 

葡萄牙在1415年開始其海上事業,在「航海家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組織與支持下,葡萄牙努力開發各種遠洋技術與知識。1488年,它的遠征軍繞過好望角,找到與印度貿易的航路。15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葡萄牙可說是歐洲的海上霸主。但在1469年西班牙統一,1492年支持哥倫布航行美洲。西班牙興起後,與葡萄牙競逐海上權力。為了避免戰爭,他們向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請求仲裁。1494年教宗在地圖上從北極到南極畫了一條線,以東屬於葡萄牙,以西屬於西班牙,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巴西人講葡萄牙話、其他中南美洲人講西班牙話。而這兩個海上強權可以相安無事一整個世紀。

[線索1]:較高的權威可以協助解決敵對避免戰爭。二戰之後創立的聯合國及其安全理事會、國際法庭,就是為了作為國際爭端的仲裁者,雖然不見得各國都能遵守,但多少總能發揮作用。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敦促美國總統布希阻止德國統一,她說統一的德國會在和平中獲得希特勒在戰爭中所得不到的。但是,在德國統一後,德國變成了歐洲經濟的領頭羊,英國、法國都希望德國能領導歐洲。這是「歐洲化的德國」(Europeanized Germany),而不是「德國人的歐洲」(German Europe)。歐盟在歷經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英國退出歐盟之後,迄今仍然健在,德國的貢獻很大。

[線索2]:融入比國家更大的政治、經濟、安全組織,可以約束該國過去的作為。

 

美國獨立後,跟英國之間基本上是敵對關係。1812年美國企圖「解放」加拿大,爆發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美國白宮遭英軍焚毀。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英國曾考慮支援南方邦聯,好讓美國分裂。南北戰爭後,美國國勢逐漸強大。美國經濟在1870年超越英國,1914年成了英國的兩倍。1880年英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23%,到1914年剩下13%,美國則增加為32%。在這種對比下,英國在西半球不得不對美國盡量忍讓,因此到了1906年英國已經把維持英美良好關係當作基本國策。英美兩國從原來的敵對關係走向史家所稱的「大和睦」(Great Rapprochement),並為兩次大戰時美國站在英國同一邊奠定基礎。

[線索3]:聰明的政治家懂得因勢利導。英國在美國崛起過程中,能順勢適應,不去阻止美國在西半球的壯大,並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面。

[線索4]:時機是關鍵。如果英國在1861年時認定美國的崛起會是英國的威脅,它就會去支持南方邦聯,以便讓美國分裂。分裂的美國就不可能在兩次大戰協助英國。

[線索5]:文化的共通性有利於防止衝突。英美兩國同樣說英語,讓英國人可以認為美國就是英國的擴大。

 

二戰後,蘇聯在東歐的擴張、1949年中共的勝利、1950年北韓南侵,加上蘇聯核武試爆成功,在在說明共產主義擴張的性質。當1956年赫魯雪夫宣稱「歷史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會把你們埋葬」,沒有人敢把他當笑話。面對這種局勢,美國的「智者們」(wise men)設計了整套「冷戰」下的圍堵政策,包括經濟戰、資訊戰,乃至在韓國、越南、安哥拉、阿富汗各地的代理人戰爭,但是它們就是不要直接武力對抗。它們彼此默認不使用核子武器,不直接開火殺傷對方的軍人,不對對方的勢力範圍做軍事干預。人們擔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戰爭、人類的毀滅戰,終究沒有爆發。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的聖誕節時蘇聯解體。冷戰終於在人們的嘆息聲中結束。

[線索6]:太陽下沒有新鮮事—--除了核子武器。

[線索7]:MAD(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保證相互毀滅使得全面戰爭變成瘋狂(madness)。

[線索8]:核子大國間的熱戰不可能再是合理的選項。現在的中國也是核武大國,雖然中國核武庫的建立相當緩慢,中美軍方仍需要有坦誠的對話。

[線索9]:然而核子大國的領導人還是必須準備打一場誰都不能贏的戰爭。這種「核子悖論」(nuclear paradox)是避免不了的,任何一方表現不願打核戰,另一方就可以用核威脅來予取予求。

[線索10]:經濟互相依賴會提高戰爭的成本,並降低戰爭的可能性。現在美國與中國雙方互相依賴的程度,有人說已經到了「保證相互經濟毀滅」(mutual assured economic destruction)的地步。如果中美戰爭爆發,對雙方的經濟衝擊很難彌補。

[線索11]:結盟是個致命的吸引力。現在中國崛起,許多鄰國希望美國協防保護,美國必須很小心處理這些盟國的關係,避免被捲入它們與中國的爭端。

[線索12]:國內經濟、治理能力與團結是決定因素。真正的實力來自內部。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8):走向戰爭之路

張讚合 2024/10/31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八、走向戰爭之路((From Here to War)

 

1950年韓戰爆發,麥克阿瑟將軍無法想像中國剛打完內戰,怎麼可能跟一個摧毀日本、結束二戰而且還丟了兩顆原子彈的超級強國作戰?但是毛澤東畢竟參戰了,而且把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北緯三十八度線。同樣地,1969年蘇聯領導人也無法想像中國怎敢對它這個核子強權發動邊境突襲。這都顯示中國的「積極防禦」,不怕任何對手恫嚇。

麥克阿瑟瞧不起的「農民軍」,害他這個五星上將喪失了一場他自以為必然會贏的戰爭。他向杜魯門要求用原子彈來報復,杜魯門拒絕了,反而把他解職。百年來被輕視為沒技術、沒方法、沒膽量的中國軍隊,從此不再有人敢看不起了。

1969年時,中蘇邊界部署重兵,中方部署65萬兵力,蘇聯部署29萬與1,200架戰機。毛澤東打定主意要跟蘇聯打一場「人民戰爭」。蘇聯有各式各樣的核子武器與飛彈,中國雖然已在1964年成功試爆核子彈,但數量非常有限。蘇聯一直想用核子彈教訓中國,但被美國阻止。1969年3月2日,解放軍對烏蘇里江的珍寶島發動突襲,蘇軍91人死亡,中方也死了30人,中國控制了整個珍寶島。中國向蘇聯顯示其大無畏的勇氣。

1996年台海危機,中國用飛彈威脅台灣,企圖阻止李登輝當選總統。這次造成了反效果,美國派了尼米茲號與獨立號兩個航母戰鬥群來台灣附近,展現其保衛台灣的決心。這次中國沒有達成任何目標,不但李登輝高票當選總統,而且台美關係更為緊密。

 

從中國的觀點,美國軍艦在中國沿海巡航、偵察機在中國沿岸抵近偵察,是對中國的挑釁。當中國有能力時,就要迫使美國後退。例如,2023年12月,一艘美艦奉令監視遼寧號航母,中方要求其離開,美艦不從,中國海軍遂刻意攔截美艦,迫使美艦轉向。這只是一個例子。美國要求美艦、美機避免碰撞,但還是沒辦法完全避免。2001年4月,一架美國偵察機被中國戰鬥機碰撞,中國戰鬥機墜海,飛行員死亡。美國偵察機受傷後在海南島迫降。中國將機員遣回,但暫時扣留飛機。中國逮到機會好好研究美國偵察機的技術機密。

二戰後美國對外的五場主要戰爭中,有四場是失敗的,只有1991年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戰爭算是勝利。其他的韓戰、越戰、第二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可說都是失敗的。美國前國防部長勞勃·蓋茲(Robert Gates)就說:「我認為,以後的國防部長如果還建議總統派遣地面部隊到亞洲、中東或非洲,他的腦袋都該檢查檢查。」

現代的戰爭形態更為複雜多樣,太空戰、網路戰、資訊戰,無奇不有,也讓中美雙方捲入衝突的機會大增。再加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快速發展,整個世界各種設施都透過網路連結在一起,更容易成為攻擊的目標。

 

中美的全面戰爭可能從南海上某個小島礁旁邊的軍艦衝突而引爆,但是更為可能的是由於台灣宣示獨立,遭致中國封鎖台灣。假設美國為了支持台灣,派遣軍艦來企圖援助運補,但遭中國飛彈擊沉,軍艦上的八百官兵喪生。美國就算厭惡台灣獨立的訴求,但八百名官兵的喪生仍激起國內的憤慨,美國決定攻擊中國陸基飛彈基地以作為報復,戰爭乃逐步升高,終致核子戰爭全面爆發。

中美衝突也有可能來自第三方,譬如南北韓衝突,而美中各為其盟友撐腰,於是爆發中美衝突。或者中日間為了釣魚島發生衝突,引來美國聲援日本,變成美日聯合對抗中國的戰爭。

北韓是眾所周知的計時炸彈,任何時候北韓政權可能崩潰,但它現在已擁有許多核子彈頭及中遠程飛彈。當北韓崩潰時,南韓當然會聯合美軍進軍北韓統一朝鮮本島。但是中國一定很難容忍美軍陳兵中韓邊界。尤其是金正恩突然死亡形成的混亂,中美間從未認真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等到事情真的發生時,很難想像屆時事態會怎樣發展。

 

經濟衝突也說不定會轉變成全面戰爭。美國不難找到各式各樣理由跟中國打貿易戰,貿易戰越打越激烈時,說不定就引發軍事衝突。更凶險的是,現代持續嚴峻的科技發展,從反衛星、網路武器(cyberweapons),到其他各種無以名狀的新奇怪招,非得等到派上用場才能知道怎麼回事。中美兩國各自搞怪,等著有一天一舉把對方癱瘓,就看誰的本事大了。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7):文明的衝突

張讚合 2024/10/27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七、文明的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

 

1989年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國家利益》雜誌(The National Interest)發表一篇〈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很樂觀地預期全世界都會變成自由民主國家,以後人類也就不再有相互的對抗。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不同意這個觀點,1993年他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發表〈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他認為不同文明的差異有可能產生最持久、最暴力的衝突。他斷言冷戰後世界的基本衝突來源將不再是意識形態、經濟或政治,而是文化。杭廷頓很認真地要讀者放棄「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s)的神話,他認為西方人強調普世價值只會讓其他文明產生敵意,尤其是中國的儒家文明。

杭廷頓1996年正式出版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比較詳細地說明儒家與西方文明的差異。他認為儒家文明強調權威、階層,個人利益從屬於國家社會的利益,國家高於社會,社會高於個人;強調共識的重要性,避免衝突。美國人則相信自由、平等、民主、個人主義,不信任政府,反對權威。強調制衡、鼓勵競爭、尊重個人權利。中國人常以民族來定義認同,認同中華民族,到哪裡都是中華民族的人。中國人重視長遠規劃,美國人重視當下的利益得失。

美國和中國都有很強烈的優越感情結,他們都把自己當作是不同凡響的、無可匹敵的。中國歷史上把中國當作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國人對自己文明的韌性與成就引以為傲。而美國也以他們的文明成就為傲,尤其政治方面的成就,幾乎到了宗教狂熱的地步。這是從〈獨立宣言〉開始的自由民主理念,強調每個人都有「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

中國人把和諧、秩序看得很重要,在社會階層中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美國人所了解的自由民主,在中國人看來,就是打亂社會階層,造成社會混亂。美國人把政府看成「必要之惡」,因此把政府設計成三權制,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永無休止的鬥爭,常造成僵局與失能,但是也在相互制衡下避免濫權。中國政府卻是以秩序作為優先,有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才有和平、繁榮。美國的政府是民主共和制,中國政府可說是「回應型威權主義」(responsive authoritarianism)。

美國把人權與民主當作是普世價值,要向全世界推廣,所以是個「傳教士型的國家」(missionary nation)。中國人則無意要求別國接受他們的價值,其他國家可以仰慕中國,但中國不輸出意識形態。美國要求他國遵守「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rule-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中國人認為那只是美國片面制定規則下的秩序,中國要重新制定規則。

從尼克森以來,每個美國總統都歡迎中國加入國際社會,但是中國人從來都認為美國一直都在圍堵中國。尤其在歐巴馬時期,高調宣布要「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更讓中國領導人相信美國的目標在孤立、遏制、削弱、分化、破壞中國。美國想要牢牢掌握西太平洋的霸權地位,寸步不讓。美國煽動菲律賓在南海議題上跟中國對抗,刻意強調南海上的航行自由。但是中國不會立即跟美國對幹,而會以長遠眼光來看待中美關係。當中國力量越來越強大,美國終將識相地推出南海、東海。中東的戰爭、俄羅斯對歐洲的威脅,加上美國國內自己的問題,美國終將「轉向」回去。中國會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如孫子兵法所言「勢如擴弩,節如發機」。1949年以來,中國與鄰國有23次邊界糾紛,只有3次動用有限的武力。顯示中國寧可外交解決而非憑藉武力。

中美

兩個文明之間的衝突,需要痛苦地調整彼此之間的關係。李光耀很懷疑美國適應這種新現實的能力。只要美國人想到它在西太平洋的霸權要被一個素所輕蔑的國家取代,就覺得很難接受。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6):習近平的中國要的是什麼

張讚合 2024/10/20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六、習近平的中國要的是什麼(What Xi’s China Wants)

 

習近平主席要的是什麼?一句話:「讓中國再次偉大」(Make China Great Again. 按:此句英文乃模仿川普競選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

2012年習近平當上中國國家主席。2015年李光耀逝世前,我問李:「習近平很認真地相信中國可以取代美國成為亞洲的強權嗎?」李的回答是:「當然啦!他們為什麼不能期望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強權?」

李光耀把習近平比作南非的曼德拉,一個情緒非常穩定的人,他從不讓自己的不幸或痛苦影響他的判斷。習的「中國夢」,就像是老羅斯福「美國世紀」與小羅斯福「新政」(New Deal)的結合,要實現中國的強盛、富裕與受尊敬。

 

中國在亞洲的千年主導地位,到十九世紀受到西方的挑戰。1840年的鴉片戰爭割讓香港給英國,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外國人享有治外法權,外國軍艦可以享有內河航行權。1900八國聯軍攻北京。1912年清廷垮台,民國成立,但中國陷入更大的混亂。中國內戰與日本侵略形成的內憂外患,直到1949年中共贏得內戰才結束。讓毛澤東可以高喊「中國人站起來了」,終結了中國的「百年屈辱」。但是毛澤東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及無情的整肅,又把中國拖進混亂。現在,經過三十年經濟擴張,中國相信它已回到它在這個世界的適當位置。

 

習近平的父親是中共革命元勳習仲勳。習仲勳於1962年習近平9歲時被捕,文革時備受折磨,習近平也被下放到延安「再教育」,他的姐姐不堪凌辱而自殺。習近平力求表現得比紅還更紅,申請十次入黨才獲准。文革結束後,他回到北京進入清華大學。畢業後到中央軍委工作,但他自請下鄉,從一個地方小官做起,堅持不懈,逐步爬升。1997年獲江澤民提拔當上中共中央委員,2002年當上浙江省委書記,四年後轉任上海市委書記,2007年當上政治局常委,成為胡錦濤的接班人。那時他的名氣還不如他的太太彭麗媛,中國著名歌手。

2012年習近平當上總書記、國家主席後,開始集中權力,打擊貪腐。他宣布「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一是在2021年建黨一百年時實現小康社會,平均國民所得要達到一萬美元;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百年的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習近平認為蘇聯解體是三個錯誤造成的:一是經濟改革前放鬆政治控制;二是黨的腐敗;三是軍隊國家化,軍隊不再效忠黨。因此,他採取的政策就是加強黨對政治、軍事的控制,並進行反腐敗鬥爭。

習近平的「中國夢」強調要恢復民族自信心,要作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以漢唐盛世作為民族的榮耀,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要中國人民「勿忘國恥」,要記取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教訓。在這些訴求下,西方人所想像的中國民主化,已經不重要了。

習近平知道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是共產黨合法性的基礎,因此要改革國有企業,打出「2023中國製造」的口號,提升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支持研究發展(R&D)的支出,要在快速鐵路、太陽能與超級電腦領先世界。要降低污染,改善環境。

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要將中國經濟影響力擴及全球,尤其基本建設方面,意圖建設聯通歐亞兩洲的鐵路。這讓人想起地緣政治學之父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1919年提出的「世界島」(World Island):「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號令全世界」。如果鹿特丹到北京的高鐵能完成,貨物運輸可以從一個月縮短到兩天,而那時麥金德世界島的概念就可以成為事實。

 

一旦中國的經濟市場與物質建設,足以將鄰邦整合進中國的共榮圈時,美國在亞洲的國際地位也就站不住腳了。美國退出亞洲,就像二十世紀初英國退出西半球一樣。2014年習近平對一群亞洲領導人說:「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辦;亞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

習近平的強國夢也包含了強軍夢。中國領導人被1991年美軍在伊拉克「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與1999年在科索沃的表現嚇到了。1996年台海危機時,美國派兩艘航母到台灣附近,也讓中共倍感屈辱。因此習近平致力整軍經武,富國強兵,要解放軍「能打仗,打勝仗」。習近平的軍事改革大體仿效美國,強調情監偵能力的整合與各軍種的協同作戰。現在,中國已有超過一千枚陸基反艦飛彈及其沿海艦隊與潛艦,讓美國不能在距中國海岸一千英里內安全活動。1942年中途島戰役以來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已經動搖了。

 

美國仍然在台海與南海行使自由航行權,但它的航母只能在第一島鏈之後,以免受中國陸基飛彈攻擊。五角大廈提出「海空整體戰」(Air-Sea Battle),要由空軍長程轟炸機用距外飛彈(stand-off missiles)摧毀中國的陸基反艦飛彈。但這種「海空整體戰」缺點仍然很多。2015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就已預測2030年前美國將不得不逐步退出亞洲。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5):想像中國就像我們美國當年的所作所為

張讚合 2024/10/18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五、 想像中國就像我們美國當年的所作所為(Imaging1 China were Just like us)

 

美國人老是想教中國人「更像我們」,但如果中國人學的是狄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縮寫TR,1858-1919)領導美國走向「美國世紀」時的所作所為呢?

(狄奧多·羅斯福,中文俗稱「老羅斯福」。1897任海軍部助理部長,1898任紐約州長,1901任美國副總統。該年總統麥金萊遇刺身亡,羅斯福繼任總統,1905連任總統至1909。他當總統時只有四十幾歲,一點都不老,只因後來家族出了另一個美國總統Franklin Roosevelt ,中文才以老、小羅斯福作為區別。)

羅斯福從骨子裡相信未來的一百年會是「美國世紀」。他深深讚揚美國拓殖者與紅人之間無休止的戰爭,他自己也曾參與跟印第安人的戰鬥。他31歲出書讚揚美國的無情擴張,從北美十三州擴大成為後來的美國。這個「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是「天意」(Providence)賦予美國的道德使命。他認為美國的使命不只是從大西洋擴展到太平洋,而且要當兩大洋的主宰強權。他隨時準備作戰,因為「備戰才能確保和平」。

1897年羅斯福當了海軍部助理部長,那時他就準備要打美西戰爭了。1898年4月,美國一艘海軍戰鬥艦在哈瓦那爆炸沉沒,美西戰爭爆發。羅斯福組織了一批自願軍參加在古巴的作戰,在槍林彈雨中奮勇前進。戰爭於八月結束,十二月簽署和平條約。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走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古巴。

 

1902年羅斯福當總統時,爆發委內瑞拉債務危機,德國在英、意支持下封鎖委內瑞拉,羅斯福以不惜一戰強硬威脅德國,德國只好妥協,接受美國仲裁。這是對1823年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的徹底執行。當初門羅宣言發表時,美國的國力實際上做不到,才讓1833英國從阿根廷奪走福克蘭群島,更無法防止英、德在尼加拉瓜、海地耀武揚威。

 

從十六世紀開始,開鑿一條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運河就是歐洲列強的夢想。1880年代以後法國、英國都曾計劃過。羅斯福誓言完成這條運河,而且要完全控制在美國手裡。對美國來說,軍艦要從東岸到西岸,就得花兩個月繞行智利南端,對美國國家安全非常不利。但是從1821年以後,哥倫比亞就控制了巴拿馬。1903年哥倫比亞國會一致拒絕美國建造運河。該年11月,美國派兵協助巴拿馬獨立,並取得巴拿馬運河區的永久使用權,直到1977年卡特政府才改為美國與巴拿馬共管,1999年才移交巴拿馬政府。美國在巴拿馬運河可謂大發利市,而交給巴拿馬政府的金額可說微乎其微。美國霸占了巴拿馬運河的所有利益。

 

1867年美國從俄國購得阿拉斯加,但是阿拉斯加與加拿大間並沒有清楚的劃界。本來沒人去的地方,馬馬虎虎也就算了。1897年在加拿大育空(Yukon)地區發現金礦,而金礦所在之地無法從加拿大陸地過去,必須從美國控制的阿拉斯加進入,邊界糾紛由此開始。在羅斯福武力威脅下,名義上經過仲裁,迫使加拿大不得不讓步。

 

1904年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揚言,在美洲及其他地區,如果有哪個政府做錯事或無能,美國就可以以文明國家身份予以干涉。美國要充當西半球的國際警察。在他剩餘的任期中,干涉多明尼加共和國、宏都拉斯以及獨立後的古巴,只因它們威脅到美國的商業利益。他也企圖推翻墨西哥總統。他曾說,如果政策上需要在「鐵血」與「奶水」間作選擇,他寧可選擇鐵血,因為長期來說,那對世界有利。但是他把美國霸凌他國,當作「文明使命」,卻受到中南美洲國家的普遍厭惡。一位墨西哥領導人就說:「可憐的墨西哥啊!離上帝這麼遠,卻離美國這麼近。」

 

如果習近平也像羅斯福那樣對待鄰邦,現在的美國人要如何看待呢?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4):英國vs. 德國 一次大戰以前

張讚合  2024/10/16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四、英國vs. 德國  一次大戰以前  (Britain vs. Germany)

 

現在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非常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與英國的關係。

歐洲大陸外海20英里的不列顛島嶼,在十八、十九世紀間,成為一個版圖橫跨各大洲的大帝國。1990年,它涵蓋的範圍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再加上非洲大陸的大片地區。它對拉丁美洲、波斯灣與埃及有很大的影響力或甚至直接控制。它所向無敵的海軍巡行各大洋「主宰著巨浪」(ruling the waves),使英國真正是「日不落帝國」。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誕生地,因而成了世界工廠。1880年它的製造業產值與貿易量幾乎是世界的四分之一。它的投資促成全球經濟成長,它的艦隊保護全球貿易。它既是世界的警察,也是世界的銀行。它是當時真正的超級強權。

英國無疑是十九世紀的世界第一,但是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是否還如此,有些人開始懷疑。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1871年德國統一,它們都迅速成為強國。加上俄國與法國,英國多了四個主要的競爭者。

 

到1914年,德國人口有6500萬人,比英國多了50%;1910年時德國已經超越英國成了歐洲最大的經濟體;1913年德國製造業產值超越英國;統一前德國鋼產量只有英國的一半,到了1914年卻是英國的兩倍。中國崛起之前的1980年,保羅·甘迺迪(英國歷史學家,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作者)曾感概地說,在一個人一生中可以看到相鄰兩國國勢之消長如英國與德國者,可謂空前絕後。(1987年他出版《強權之興衰》時,已經預見中國之崛起只是時間問題。當年德國的快速崛起,固然是空前,但已經不是絕後了。)

 

德國超越英國,不僅表現在重工業與工廠產品之類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且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與石化工業。世紀之交時,德國掌握了90%的有機化學產業。到1913年,英法意三國合計的電力生產與消費量只有德國的80%;1914年德國的電話與鐵路是英國的兩倍。德國的科技已是世界第一。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獎後到1914年,德國諾貝爾獎得主是英國的兩倍、美國的四倍。

德國並不滿足作為「歐洲的強權」,他們覺得未來屬於「世界的強權」。美俄兩國都有廣土眾民,英國有龐大艦隊保護下的廣大殖民地。因此,要跟它們競爭,德國也必須要有自己的殖民地與艦隊。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helm II)即位,兩年後將俾斯麥解職,並起用馮比洛(Bernard von Bulow)為首相。德國完成統一後,本來在俾斯麥主政下,憑其靈活的外交手腕,與各方都維持良好的關係。馮比洛上台後,追求「世界政策」(Weltpolitik),宣稱要爭取「太陽下的一席之地」。他向德國議會說「不再允許任何外來強權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他企圖為德國建立殖民地。

1890年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馬漢(Alfred Mahan)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以英國為例,認定海軍實力是強權成功的決定因素,是軍事勝利、殖民地與財富的關鍵。這本書給德皇威廉很大的啟發,使他相信德國的前途決定於海上。1897年威廉任命鐵必制(Alfred Terpitz)主管海軍。鐵必制認定海軍是德國生死的關鍵,要用海軍來與英國較量。他決心打造德國的艦隊,尤其是戰鬥艦(battleships)。

本來英國還以為德國建造海軍是為了自衛,1902年以後開始了解是衝著他們來的。英德關係也迅速惡化,英國打定主意圍堵德國。1902年英日同盟簽約,免除英軍在遠東的負擔;1904年英法協約簽字,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1906年英國超級戰艦無畏號(Dreadnought)服役,迫使德國也建造他們自己的無畏號。雖然德國非常努力,但在1914年大戰爆發時,德國的無畏號仍然只有13艘,而英國則有20艘,德國海軍終究無法贏過英國。

當德軍入侵比利時、法國時,英國對德宣戰。英國參戰的目的是不讓德國稱霸歐洲。德國崛起後想改變世界的現狀,而英國則想保有其既得的霸權地位。跟現在的中美關係,基本上非常雷同。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3):過去五百年的五個案例

張讚合 2024/10/12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三、過去五百年的五個案例(Five Hundred Years)

 

哈佛大學的「修昔底德陷阱計畫」(Harvard Thucydides’ Trap Project),檢視過去五百年16件崛起的強權挑戰既有的強權,其中有12件導致戰爭。本章以其中的五件案例略作敘述。

崛起強權症候群(rising power syndrome)是:會抬高其自我感覺與利益並要求認可與尊敬;而支配強權症候群(ruling power syndrome)則是前者的鏡像,當它面對「衰落」的暗示時,會擴大它的恐懼感與不安全感。

 

日本vs. 美國  二十世紀中期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當時日本國力遠不及美國,這個事件看起來很不合理。但是這個事件可以往回追溯半個世紀。1898年美西戰爭後,美國取得菲律賓與關島。次年,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宣布門戶開放政策。任何列強不得殖民中國或壟斷對中國的貿易,中國也必須平等地對每一個國家開放商業利益。

日本覺得美國的宣告對日本不公平,西方國家已經建立廣大殖民地,日本為什麼不行?而日本建立殖民地只能向中國擴張。日本已佔有台灣,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以後,日本佔有朝鮮,更向中國東北擴張。1931年以後直接侵略中國本土。1933年日本宣稱「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要在亞洲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美國覺得受到日本強烈挑戰,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1941年8月美對日實施禁運,雙方敵對已無法避免。日本大將山本五十六乃策劃偷襲珍珠港。

 

日本 vs. 俄、中  十九世紀後期與二十世紀初期

1853年美國海軍提督培理(Matthew Perry)率領艦隊「黑船」(Black Ships)敲開日本鎖國門戶,日本開始走向現代化。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趕上西方列強,也決心要和西方列強爭取平等地位。但當時亞洲國家絕大部分已經成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日本要效法西方列強建立殖民地,只能向中韓下手。1894年朝鮮內亂,中日各自出兵干涉,爆發中日的直接衝突。甲午戰爭後,日本取得台灣與南滿,嚴重傷害俄羅斯在滿洲的既得利益。馬關條約後六天,俄國聯合西方國家出面干涉,日本只好把南滿還給中國。日本深感屈辱,下定決心擊敗俄國。經過十年的積極準備,1904年日本先發制人發動日俄戰爭。

 

德國 vs. 法國  十九世紀中期

1866年普奧戰爭顯示普魯士迅速崛起,相形之下,原來歐陸第一強權法國似乎衰落到第二位。普魯士兼併德國許多邦後,人口大增,到了1870年鋼鐵產量、軍事力量都超過了法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已經警覺到普魯士的崛起,德國首相俾斯麥毫無困難地就可以激起法國的恐懼。1870年俾斯麥提議以普魯士王室家族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此事如果成真,法國就會被普魯士左右包夾。拿破崙三世太過於自信自己的強大,被普魯士激怒後,輕率地對普魯士選戰。普法戰爭後,尚未歸順普魯士的德國各邦也都紛紛歸順,德國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正式建立。

 

英國 vs. 荷蘭共和國  十七世紀中後期

十七世紀前半是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代,荷蘭是歐洲海洋力量的領導者,主宰歐洲的貿易、航運與金融。它的地位建立在兩大支柱上:自由貿易與航行自由。小小的荷蘭把生產力與效率發揮到極致,使他們在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遠超過他們的國家規模。而當時英國也逐漸崛起,挑戰荷蘭的海上地位。英國人覺得荷蘭的成功是在剝削英國人。十七世紀前半,英國雖還沒辦法挑戰荷蘭,但積怨已深。十七世紀中,英國大舉擴張海軍,開始壟斷其殖民地的貿易。1652年起的25年間,英國與荷蘭打了三次戰爭。

 

哈布斯堡王朝 vs. 法國  十六世紀上半

十六世紀早期,哈布斯堡王朝(the House of Hapsburg)的興起,威脅到法國在歐洲的優勢地位。當西班牙國王查理挑戰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cis I)競逐神聖羅馬帝國皇位時,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查理獲得教宗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他的統治範圍包括西班牙、奧地利、荷蘭、意大利大部分,以及在新世界廣大的殖民帝國,形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查理統治的歐洲範圍,正好把法國團團包圍,法國國王甚至懷疑查理企圖統治全世界。雙方終究無法避免斷斷續續的長期戰爭,甚至在這兩位統治者都去世了,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爭戰仍未停止。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2)

張讚合 2024/10/9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第二部分 歷史的教訓(Lessons from History

 

二、 雅典 vs. 斯巴達 (Athens vs. Sparta)

 

修昔底德生於西元前第五世紀中期的雅典。他以親身經歷撰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目的是在警示後人避免戰爭。

雅典與斯巴達在戰爭爆發前,曾有相當長時期的和平。

雅典曾有寶貴的民主實驗,各領域的表現都相當傑出,他們發明了哲學、戲劇、建築、雕刻、歷史、海軍。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及許多各方面偉大成就的人物。雅典是開放的社會,學院學生來自全希臘。貿易商走遍愛琴海。

西元前490年波斯入侵希臘以前,斯巴達一直保有希臘主宰地位長達一百多年。「斯巴達」至今仍是一個終極軍事文化的象徵。從家庭到政府,整個社會的組織原則就在戰鬥力量的極大化。只有體能良好的嬰孩允許存活,七歲就離開父母接受軍事訓練,三十歲才能取得完全的公民資格,六十歲才能不再服役。斯巴達人讚賞勇氣與紀律。

希臘各城邦本來各自為政,為了抵抗波斯入侵才聯合起來。479BCE希臘聯軍大敗波斯軍,才終止波斯的侵略。此後雅典變成一個海上帝國,許多城邦也加盟雅典。斯巴達迥異於雅典,它很少去理會遠方的城邦,只忙著防止奴隸叛變(奴隸人口比斯巴達公民還多)與維持地區霸權。斯巴達人以他們特有的文化為榮,但並不要求其他城邦實施他們的制度。雅典人卻自認成就非凡,要求其他城邦學習他們的民主。

斯巴達及其盟邦軍力超過雅典的兩倍,斯巴達人相信他們是希臘的霸主。最讓斯巴達不安的,是雅典的野心似乎沒有止境。斯巴達鷹派人士鼓吹先發制人攻擊雅典,讓整個希臘世界都知道誰是第一。隨著雅典勢力日增,斯巴達鷹派的影響力也越大。

戰爭為什麼會爆發呢?修昔底德認為是「斯巴達對雅典崛起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一個崛起的強權威脅到既有的霸權,導致結構性的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的意外就可能觸發大規模的衝突。

在歷經許多衝突之後,為了降低彼此的緊張情勢,他們在446BCE簽署了一項為期三十年的和約,為地區安全秩序奠定基礎。它禁止雙方的加盟城邦加入對方,建立仲裁與互不干涉的規則;雙方同意以協商處理紛爭。雖然斯巴達承認雅典的平等地位,但斯巴達的盟邦科林斯(Corinth,即聖經中的哥林多)、底比斯(Thebes)就在雅典的門口。雅典與斯巴達利用和平時期各自按自己的方式發展壯大。

但是和平時期並不長。435BCE斯巴達的盟邦科林斯與中立的克基拉(Corcyra)發生糾紛,它們各自向斯巴達與雅典求援。科林斯的使者向斯巴達的議會說:「你們不趁現在敵人還在初期發展階段的時候去摧毀它,你們就會等到它的實力比現在更增强两倍。」就這樣,斯巴達發動了一場與雅典間長達近三十年的血腥戰爭,讓希臘文化的黃金時代走向末路。

此後,還要再經過兩千多年的外來統治,希臘人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團結統一。(1832年希臘人終於脫離奧圖曼帝國統治實現獨立)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1):世界史上最大的參賽者

張讚合 2024/10/5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第一部分 中國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

一、「世界史上最大的參賽者」(“The Biggest Play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讓中國沉睡把!當他醒來時,他會震動這個世界。」這是1817年拿破崙說過的話。

「中國對世界均衡更迭的影響規模,會大到讓這個世界必須尋找新的均衡。不能以為中國只不過是一個參賽者,它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參賽者。」這是李光耀對本書作者講的話。

1980年中國GDP只有美國的7%,2015年增加到61%;1980年中國出口值只有美國的8%,2015年卻遠遠超過美國,變成美國的151%。中國是鋼、鋁、船舶、家具、紡織品、手機、電腦等的最大生產者。中國已經是製造業的強國,最大的汽車生產者與市場。中國是世界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大約1870年以來,美國人理所當然地把美國當作世界第一。因此當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宣布中國的GDP已經是世界第一、美國已屈居第二時,美國人簡直無法相信。IMF採用購買力平價(PPP)作為衡量標準。這是比用市場匯率還準確的衡量標準。(用市場匯率計算的GDP,中國在2012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中國從1980年代貧窮落後的景象變成現在的繁忙富庶。當美國人抱怨蓋一棟建築或修一條公路花的時間有多長時,當局會回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中國建設速度之快,簡直可說是每兩個禮拜建出一座現代的羅馬,中國只用15年時間蓋出全歐洲的房屋存量!哈佛大學政府學院與商學院間查爾斯河上的一座小橋,修了四年還沒好;但北京三元立交橋換樑工程只花了43小時!1996至2016年間,中國建了7萬英里高速公路、1.2萬英里高速鐵路,比世界其他國家高速鐵路的總和還多。而這段期間,美國加州連結舊金山與洛杉磯的高鐵就是搞不起來,預定要到2029年才能完成。而到那時候,中國又將完成1.6萬英里的高鐵。

中國的人均所得、教育水準、健康照護都大幅改善。中國每年的STEM 大學畢業生是美國的四倍(STEM 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總稱)。中國的工業產品由原來低成本的消費品邁向高科技的製造品。研發經費日益增長,超級電腦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個量子通訊衛星、世界最大的電波望遠鏡。

毛澤東的名言:「槍桿子裡出政權」,隨著經濟成長,中國的軍事預算也大增,有些軍事科技甚至超越美國。未來五到十五年,美國在亞洲的主宰地位將逐漸退出。

中國現在已是130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它擅長用地緣經濟學的概念,運用經濟工具來達到地緣政治的目的。例如藉由貿易與投資的政策、經濟制裁的手段、網路攻擊、對外援助。依賴中國供應或中國市場的國家,就很容易受到影響。

二戰後美國領導創設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美國單獨擁有否決權。中國要求在世界銀行更大投票權未果後,2014年另行建立一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有57國參與,包括英國。2008年世界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後,中國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共組「金磚國家」(BRICS),他們的決策不受七大工業國(G7)監督。2013年習近平宣布「一帶一路」,協助參與國推動基礎建設,其影響力遍及全球。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定一戰》筆記(0):導論

張讚合 2024/10/4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導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意志帝國總理霍爾韋格(Bethmann Hollweg),戰後感嘆地說:「啊!如果我們早知道就好了!」。他是應該感嘆的,因為大戰結束後,交戰各方都不知道為什麼打這場仗。德意志帝國皇帝被驅逐了,奧匈帝國瓦解了,俄羅斯沙皇被推翻了,法國犧牲慘重,英國也喪失了許多財富與青年,沒有一個國家從這場戰爭得到好處。可以說,大家都是「夢遊進入深淵」。

1962年甘迺迪總統以史為鑑,決心以和平方式處理古巴飛彈危機。雖然在公開場合,他都表現不惜一戰的堅定態度,實際上是以秘密外交的方式和平解決。(當時的美國人都以為他不惜一戰的堅決表現嚇退了蘇聯的赫魯雪夫,但是後來的人更敬佩他力排眾議而以和平外交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核戰危機。)

 

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用這句話解釋伯羅奔尼撒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的起源:「斯巴達對雅典崛起的恐懼導致這場戰爭無可避免」。修昔底德很幸運沒看到戰爭結束的最後結果:雅典毀了,斯巴達也衰落了。(得到好處的是波斯)

修昔底德提出的定律就是:當崛起的強權威脅取代既有的霸權時,戰爭就有可能爆發。這就是「修希底德陷阱」,這是自然的、很難避免的,但也是最危險的陷阱。修希底德陷阱使得古希臘文明宣告結束,而今天也可能使得中國與美國兩大強權走向大災難。

 

中國的迅速崛起及其對全球勢力均衡的重大影響是史無前例的。過去五百年,在16件崛起強權威脅取代既有霸權的先例中,有12件走向戰爭,而那4件避免戰爭的案例,則是在歷經重大的、痛苦的調整彼此的態度與行動後才總算達成的。中美兩國會不會走向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之後,人們恐怕還是很難控制自己的愚蠢。要避免戰爭,得看他們能否把兩個真理放在心裡:一是中美兩國未來數十年間是極可能發生戰爭的,低估戰爭的可能性可能更為危險;二是戰爭並非無可避免,只要能管控好彼此的關係。

 

本書第一部分簡要敘述中國的崛起;第二部分敘述歷史上修昔底德陷阱的先例,尤其古代的雅典與斯巴達、一戰前的英國與德國。第三部分論述中美關係是否同樣風起雲湧,如果中國像當年美國崛起爭霸時的所作所為,恐怕情況更惡劣。習近平要的是讓中國再次偉大,讓中國富強康樂。杭廷頓(Sam Huntington)所謂的「文明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使得這兩個大國更難和睦相處。第四部分說明為何戰爭並非不可避免。如果中美雙方都願意從歷史中學到成功與失敗的教訓,他們就會找到免於戰爭的相處之道。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