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一戰》筆記(4):英國vs. 德國 一次大戰以前
張讚合 2024/10/16
《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逃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7)
四、英國vs. 德國 一次大戰以前 (Britain vs. Germany)
現在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非常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與英國的關係。
歐洲大陸外海20英里的不列顛島嶼,在十八、十九世紀間,成為一個版圖橫跨各大洲的大帝國。1990年,它涵蓋的範圍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再加上非洲大陸的大片地區。它對拉丁美洲、波斯灣與埃及有很大的影響力或甚至直接控制。它所向無敵的海軍巡行各大洋「主宰著巨浪」(ruling the waves),使英國真正是「日不落帝國」。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誕生地,因而成了世界工廠。1880年它的製造業產值與貿易量幾乎是世界的四分之一。它的投資促成全球經濟成長,它的艦隊保護全球貿易。它既是世界的警察,也是世界的銀行。它是當時真正的超級強權。
英國無疑是十九世紀的世界第一,但是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是否還如此,有些人開始懷疑。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1871年德國統一,它們都迅速成為強國。加上俄國與法國,英國多了四個主要的競爭者。
到1914年,德國人口有6500萬人,比英國多了50%;1910年時德國已經超越英國成了歐洲最大的經濟體;1913年德國製造業產值超越英國;統一前德國鋼產量只有英國的一半,到了1914年卻是英國的兩倍。中國崛起之前的1980年,保羅·甘迺迪(英國歷史學家,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作者)曾感概地說,在一個人一生中可以看到相鄰兩國國勢之消長如英國與德國者,可謂空前絕後。(1987年他出版《強權之興衰》時,已經預見中國之崛起只是時間問題。當年德國的快速崛起,固然是空前,但已經不是絕後了。)
德國超越英國,不僅表現在重工業與工廠產品之類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且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與石化工業。世紀之交時,德國掌握了90%的有機化學產業。到1913年,英法意三國合計的電力生產與消費量只有德國的80%;1914年德國的電話與鐵路是英國的兩倍。德國的科技已是世界第一。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獎後到1914年,德國諾貝爾獎得主是英國的兩倍、美國的四倍。
德國並不滿足作為「歐洲的強權」,他們覺得未來屬於「世界的強權」。美俄兩國都有廣土眾民,英國有龐大艦隊保護下的廣大殖民地。因此,要跟它們競爭,德國也必須要有自己的殖民地與艦隊。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helm II)即位,兩年後將俾斯麥解職,並起用馮比洛(Bernard von Bulow)為首相。德國完成統一後,本來在俾斯麥主政下,憑其靈活的外交手腕,與各方都維持良好的關係。馮比洛上台後,追求「世界政策」(Weltpolitik),宣稱要爭取「太陽下的一席之地」。他向德國議會說「不再允許任何外來強權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他企圖為德國建立殖民地。
1890年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馬漢(Alfred Mahan)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以英國為例,認定海軍實力是強權成功的決定因素,是軍事勝利、殖民地與財富的關鍵。這本書給德皇威廉很大的啟發,使他相信德國的前途決定於海上。1897年威廉任命鐵必制(Alfred Terpitz)主管海軍。鐵必制認定海軍是德國生死的關鍵,要用海軍來與英國較量。他決心打造德國的艦隊,尤其是戰鬥艦(battleships)。
本來英國還以為德國建造海軍是為了自衛,1902年以後開始了解是衝著他們來的。英德關係也迅速惡化,英國打定主意圍堵德國。1902年英日同盟簽約,免除英軍在遠東的負擔;1904年英法協約簽字,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1906年英國超級戰艦無畏號(Dreadnought)服役,迫使德國也建造他們自己的無畏號。雖然德國非常努力,但在1914年大戰爆發時,德國的無畏號仍然只有13艘,而英國則有20艘,德國海軍終究無法贏過英國。
當德軍入侵比利時、法國時,英國對德宣戰。英國參戰的目的是不讓德國稱霸歐洲。德國崛起後想改變世界的現狀,而英國則想保有其既得的霸權地位。跟現在的中美關係,基本上非常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