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沸騰的護城河筆記(三)

張讚合  2024/9/17

 

◎博明:《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胡佛研究所,2024

   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

   Edited by Matt Pottinger

Hoover Institution, 2024

 

第三章 意外戰爭的迷思(The Myth of Accidental Wars)

Matt Pottinger and Mathew Turpin

 

拜登任副總統時,曾告訴當時任PRC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唯一比戰爭更壞的事是意外發生的戰爭。』拜登政府官員經常引述這種類似的話。但是澳洲歷史學家Geoffrey Blainey 研究十七至二十世紀所有戰爭後,認為並沒有意外發生的戰爭。軍事上的擦槍走火只會是戰爭的『藉口』(pretext),不是『原因』(cause)。想藉『熱線』(hotlines)來降低風險,只會增加北京侵略的行為。

有人說,台灣增強國防是對北京的『挑釁』(provocation),這也是一種謬誤。台灣的國防預算僅有北京的十分之一,不可能挑釁。

美國與日本、南韓、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都訂有協防條約,北京並不把它們當威脅,而是當作稱霸地區乃至全球的障礙。

領導人過度自信的樂觀主義,相信可以速戰速決,常是發動戰爭的前兆。澆熄這種樂觀主義才能有和平。習近平攻台的樂觀主義,台、美及盟友必須努力把他的樂觀澆熄。

 

根據Blainey 的研究,國家領導人對戰爭或和平的決策,受七種因素影響,習近平發動戰爭的算計也可能與此相同:

  1. 有效率地將軍事力量運用在可能的戰場。北京已進行二戰以來任何國家在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擴張,累積了優勢的飛彈、轟炸機、戰艦以及太空、電子、資訊、網路戰的能力。核武器及飛彈的擴充極為迅速。
  2. 預期其他國家對戰爭爆發的反應。北京最在意美國是否介入,拜登四次表明如果中共攻台,美國將會防衛台灣。以後的美國總統至少應像拜登這樣承諾。
  3. 觀察內部及敵方是否團結或紛擾。中國經濟雖呈遲緩,失業率高,但社會仍算穩定。美國卻是越戰以來政治最分歧的時候。美國的分歧可能讓中國領導人認為美國對台灣危機沒有介入的共識。北京也正加強分化台灣、日本、澳洲與歐洲內部。
  4. 對戰爭的慘況缺乏了解。共軍在1979懲越戰爭之後未再作戰。與常識相反的是:缺乏戰爭經驗使新一代軍官不知死活,更勇於發動戰爭。
  5. 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習近平強調與西方國家的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而且尖銳的。
  6. 經濟狀況及其支持戰爭的能力。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它的工業產能,從本世紀初只有美國的一半,二十年內變成美國的兩倍。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兩百倍。烏克蘭戰爭暴露了美國軍火產能的不足。中國已準備好打一場大戰,為此還大量囤積糧食及各種供應品。
  7. 決策者的人格與經驗。習近平擁有個人威權來發動對台戰爭,但幾十年來習近平表現有異常的戰略耐性。他在官場逐級爬升的過程中,從未暴露他的政治野心與冷酷無情。

 

Blainey 認為,敵對國家間的勢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如果是偏向一邊,較能和平;如果是真的勢力均衡,常需以戰爭來較量高下。過去兩岸的和平是因為中美實力懸殊,而今雙方實力已漸趨相近。十五年前的兵推都是美方大勝,現在已經不然了。現在美國及其盟邦必須再設法確保戰爭勝利。將台灣海峽轉變成『沸騰的護城河』,才可以有效嚇阻中國的戰爭威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merdale1106 的頭像
    homerdale1106

    張讚合與楊淑娟的部落格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