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思考中華民國》筆記(4):第四章 革命動力學:光、影與土地的神話意識

張讚合 2024/12/27

 

楊儒賓:《思考中華民國》,聯經出版公司,2023

 

(不是書評,不是讀書心得,只是記下主觀上認為重要的文句)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文化精神原先是以宣揚個性、保障人權為號召的,但共產黨的勝利卻與「個性」云云不相干,而且方向正相反,集體性的階級意識被視為革命的動力。一個以宣揚個性、恢復人權的運動始,以泯滅個性、打造成無產階級意識的運動終,這樣的大轉折的歷程是怎樣發生的?這不能不說是困擾幾代知識人的重大課題。

    1949的共產主義革命是個巨大的現實,這個現實的存在如此真實以致於難以理解。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名理論》有名言道:「並不是『世界如何存在著』是神秘的,但只『世界存在著』這才是神秘的」。1949共產主義革命的勝利即是此事件如此「存在著」,它的存在如何解釋,真是費解。為何一個階級結構不森嚴、上下流動性較強的社會,卻被一個以階級鬥爭為口號,以外來的意識型態附身的政黨攫取了政權?這個困惑梁漱溟的謎團也困惑了許多人。面對共產主義運動掀起這麼巨大的群眾熱情,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許多知識分子都躍身於革命的熔爐中,這種熱情無疑大有助於1949年的那場革命,這樣的現象需要解釋。

    五四時期是現代美學發聲的時期,現代美學奠基者的蔡元培主張美學提升人格、叔士化民的倫理效用,這是相當儒家傳統的美學觀。到了魯迅,美學與黑暗意識結盟,一種反文人雅緻、以醜為美的美學觀乃告建立。魯迅、聞一多的詩文意象中,黑暗與光明同時存在,更確切的說法,乃是黑暗與火焰同在,他們要的不是光明的理性力量,而是野火的否定力量。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轉折中,「民主」蘊含的個體性人格的內涵蛻變為集體性的階級的內涵,「人」的普遍性概念蛻變為「農工」的階級概念。二十世紀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特色可以說是站在固有的農民革命的土地上,接續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念,再將原有的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的力量推上歷史的舞台。土地、農民、農村云云,他們在五四初期是沉默的,要等革命文學成氣候之後,它們才向歷史報到。這群被黃土力量動員起來的農民與知識分子隨後將共同走進滾滾黃沙之中,接受紅血與黃土交織的革命的洗禮。1949革命事件是經歷改造後的階級史觀(亦即以農民為無產階級的代表)的曜光與深層的神話意識兩者合作所致。革命所謂光明即非光明是名光明,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辯證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merdale1106 的頭像
    homerdale1106

    張讚合與楊淑娟的部落格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