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與印度黃檀 葉子很像,但烏桕是單葉,黃檀是複葉
(烏桕 攝於德南國小)
(烏桕 攝於德南國小)
(烏桕的落葉)
(烏桕的果實)
(印度黃檀 攝於成大成功校區)
(印度黃檀的複葉,有微微的之字形 攝於成大光復校區)
烏桕是大戟科烏桕屬,原產中國大陸;印度黃檀是豆科黃檀屬,原產印度。
這兩種植物真是毫不相干,放在一起介紹純粹是因為它們有著像得不得了的的葉子。
葉子的形狀可以用“卵狀菱形”來形容,但是,烏桕是“紙質”,印度黃檀卻是“革質”。
最重要的是:烏桕是“單葉互生”,每一片葉子都有自己的“腋芽”,還有一對“蜜腺”;
印度黃檀則是“奇數羽狀複葉”,由 3-5 片小葉組成一片複葉,葉片“紙質”,葉柄彎曲,很有美感。
烏桕與印度黃檀都不是台灣的原生種,但烏桕在16世紀就跟著漢人移民來台灣,
現在已經遍布台灣的山林原野,算是一種“馴化種”;印度黃檀則是日治時代才引進的。
烏桕的葉子到了冬天落葉前會變黃、變紅,作為季節變換的表徵,觀賞價值不輸楓香或青楓。
印度黃檀的樹枝細長、小枝條會往下垂,烏桕的枝條則是往斜上長,這是從樹形來分辨的好方法。
烏桕與印度黃檀都會長成大樹,也都是很好的木材,都可以用來雕刻、製造家具。
印度黃檀是豆科,果實是莢果;而烏桕是大戟科,果實是蒴果。
當烏桕的果實成熟,黑色的果皮爆開時,真像許許多多的爆米花長在樹上。
它白色的部分是“假種皮”,裡面含蠟油,可以用來做蠟燭,這是當初來台移民種烏桕的主要目的。
白色假種皮裡面包著黑色的種子,把它油炸後,可以取得透明的青油,用來做肥皂。
但是這兩項用途,都是網路上學來的,有待自己去試驗作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