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思考中華民國》筆記(1):第一章 儒家的現代化別裁:第一種新文化運動

張讚合 2024/12/24

 

楊儒賓:《思考中華民國》,聯經出版公司,2023

 

(不是書評,不是讀書心得,只是記下主觀上認為重要的文句)

 

在現代中國的政治轉型中,不管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或是五四運動,文化傳統主義者都曾參與其中。五四新文化運動,共產黨人與自由主義者的論述之外,還有文化傳統主義者是另類五四新文化運動論述的代表。它代表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自我轉型,它紮根於大陸的儒家傳統,在1949之後的海外中國生根、茁壯,並且在共產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又反哺了九州大地。從長距離的歷史縱深來看,這種另類的新文化運動才是新文化運動該有的型態,是更原初的新文化運動,也就是更合理的中國現代化途徑的展現。

梁漱溟、熊十力與1949後渡海南遷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等人,可以說是第一代新儒家。但論及新文化運動的儒家路線,梁啟超扮演的角色更重要。梁啟超入民國後,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儒家一翼的鼓吹者。他的《歐遊心影錄》代表一種反思現代文明的號角,它和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可視作五四運動另一條儒家路線的地標。梁漱溟認為只有重視禮樂教化與人的道德心的儒家最適合中國當下的國情,這是他所說的「中國—理性之國」的內涵所在。他們強調現代的民主制度要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以及深刻的主體基礎,此義是頗為重要的民國文化遺產。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滿清王朝所以在短期間內倒塌,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各省立憲派同志紛紛響應的結果。中華民國的成立,梁啟超與立憲派實居有一半的功勞。同樣在1911年,梁啟超到台灣來,又把立憲的構想帶給日治時期台灣的反日抗議志士,因而有林獻堂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舉。

五四時期的張君勱是以儒家文化的捍衛者出現的,但在民國史上的脈絡,張君勱更是憲法學者,他最重要的成果是1947年的《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者。海外新儒家對民主、科學的態度,採取的是「返本開新」說,此說最著名的代表是牟宗三的「開出說」,亦即由儒家思想內部開出民主、科學來。港台新儒家在1949事件這個歷史的劇場中,主要的工作就是疏通中國文化與民主之間的糾結,他們對民主理念的疏通不但遠超過前代的文化傳統主義者,即使與同代的自由主義思想家相比,他們事實上提供了更完整的理論資源。

儒家的新文化運動並不玄虛,落實來講,具有民族文化作為支持背景的立憲民主政體即是他們的理想。中國要的是真正的民主,也就是築基於文化傳統上的憲政民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merdale1106 的頭像
    homerdale1106

    張讚合與楊淑娟的部落格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