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思考中華民國》筆記(2):第二章 舊邦新命:中華民國的理念

張讚合 2024/12/26

 

楊儒賓:《思考中華民國》,聯經出版公司,2023

(不是書評,不是讀書心得,只是記下主觀上認為重要的文句)

 

以孫中山及梁啟超為代表的革命派與立憲派,他們在中國傳統,主要是儒家傳統,與中華民國之間找到本質性而且正面表述的連結。他們同時接受西洋與本土的雙重源流,也就是作為兩派結晶的中華民國是混合現代性的產物。同樣可以作對照的,1949年10月1日革命成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連結了西方與中國傳統的因素,但它所連結的西方是蘇俄的政治經驗,它們所連結的中國傳統是以無產階級農民革命為核心的小傳統,

中華民國的成立誠然與革命相關,但沒有立憲派的努力在前,以及響應在後,中華民國應該也成立不了。中華民國需要立憲派的憲政民主的因素,中華民國的「民國」之意義在此。其次,中華民國作為在中國土地上出現的國體,不能不考慮中國傳統的發展,中華民國的「中華」之內涵在此。

中共視孫中山為革命的先行者而非同路人,關鍵在階級史觀。孫中山在〈民生主義〉第一講處,雖然高舉馬克思的貢獻,但他費了相當大的篇幅,指出馬克思以「階級鬥爭」概念為中心的主張,解釋極偏。孫中山因此作了馬克思是「社會病理學家」不是「社會生理學家」的著名判斷。他在與蘇聯代表越飛的聯合宣言中,也強調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階級史觀」是造成革命性質大不相同的根本差異,我們要不要接受共產黨人對辛亥革命的與中華民國的解釋,前提在於我們要不要接受階級史觀。

孫中山與章太炎是「中華民國」一詞較早的使用者。章太炎曾問孫中山為什麼不用「共和國」而用「民國」一詞,孫中山的解釋是,這樣才能彰顯國民的可貴,「國民者,民國之天子也」。民國初年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合作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他只強調一句:「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他也只為這句話負責。主權在民,這是民國成立最大的意義。如果政權的主體仍落於一人一黨之手,那和歷代的改朝換代沒有兩樣。「中華民國」的出現與歷代王朝的更換有本質上的不同,中華民國的體制的永久與封建王朝的被取代性,可說都是必然的。

重建中華民國的堅實基礎的工程,首先當將它從國民黨人的建國工程藍圖中解放出來,並將立憲派的史實與理念納進來,中華民國的現實血肉是革命派與立憲派聯姻所致。如果孫中山的同志與信徒心胸夠寬的話,曷不並列孫中山、梁啟超為國父?

新儒家看待「中華民國」有一特別的眼光,此即他們認定這是最終的政體,以後的政治模式不可能再進步了。用牟宗三的話講:「民主政治是最後的一種政治型態」;用徐復觀的話講,民主制度是「千秋萬世」的制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merdale1106 的頭像
    homerdale1106

    張讚合與楊淑娟的部落格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