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台之「和平統一」——台灣人的勝利之路(八)
張讚合 2025/5/10
(歡迎不同意見者指教)
本篇談1979至1996年間兩岸的和平發展。
1979年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元年,這年的一月一日就是陸美建交、台美斷交的日子。同一天,大陸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完全不提「解放台灣」,改為號召「和平統一」。事實上,「統一」已經不是主題,「和平」才是主題。因為那時的台灣已經有了一個現代化國家的規模,南北高速公路也已經全線通車,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發展中國家的典範。「一窮二白」的中國大陸要走向改革開放,正需要以台灣為典範,借鑒台灣的經驗,引進台灣的資金。就這樣,本來跟美國斷交讓台灣如喪考妣,引發台灣激烈反應,但事後看來,那卻是台灣向前大發展的新方向。
掌握到這個全新方向的第一個正港台灣人叫做林正誼,他趁著在金門當連長的機會,於1979年5月16日泅泳到廈門投奔中共。他改名為林毅夫,後來經過一番努力,成了一位享譽國際的大經濟學家,為大陸改革開放籌謀獻策,貢獻相當大。對台灣來說,也許認為林毅夫是「叛逃」的軍官,直到現在還在通緝中,連父親過世都無法返回台灣奔喪。但是當中共的改革開放逐步進展,台灣朝野實際上已經開始感受到中共改革開放給台灣帶來的好處。老兵要返鄉探親,民眾要去大陸觀光,更重要的是,工商界人士希望到大陸投資。台灣也不得不逐步進行對大陸的開放。1987年以後,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逐步取代對美貿易順差,大陸成了台灣對外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大陸領導人很清楚知道兩岸和平對大陸的重要性。鄧小平在1980年1月6日說:「台灣歸回祖國、祖國統一的實現,歸根到底還是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沒有這一點不行。」以中共極左勢力之垮台作為背景,對台關係之緩和、對外關係之改善與內部經濟建設之推動,三位一體同時並進,這就是1979年以後兩岸關係理性化的根本因素。中共雖然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作為兩岸統一的模式,但是並沒有採取逼迫統一的做法,因為那時的台灣,在國民黨主政下,基本上並沒有台灣獨立的傾向,讓中共可以安心從事經濟建設。在對外關係上,鄧小平1990年所作「韜光養晦,決不當頭」的指示,更說明了中共無意與美國發生衝突,台灣海峽的和平成了確保兩岸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也讓台灣在不受中共威脅下得以致力實現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