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台之「反獨促統」——台灣人的勝利之路(九)
張讚合 2025/5/11
(歡迎不同意見者指教)
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大選,正式走上民主化的的道路。李登輝為了要成為第一位民選總統,必須跟民進黨爭奪台灣民心,因此開始向台灣本土化的立場傾斜。他說出了「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爭取去美國康奈爾大學演講。這讓中共懷疑李登輝已傾向台獨,在競選及投票期間對台灣實施「文攻武嚇」,最嚴重的是朝台灣南北外海發射飛彈。美國也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前來表態護衛台灣。
事後來看,中共當時的反應確實是太過度了。李登輝就任後,兩岸關係實際上很快就恢復正常來往,甚至1998年還舉行了「辜汪會晤」。但在1999年,為了因應2000年總統大選,一向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的民進黨,在1999年5月8日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認定台灣已經主權獨立,國號叫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而李登輝則重用蔡英文,草擬了一項「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報告,在同年7月9日根據這項報告對外宣稱「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李登輝的主張與民進黨的決議基本上相同,實質上幫了民進黨一個大忙。
2000年大選前,大陸國台辦發表白皮書,提出「如果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中國將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使用武力」。從此,「反獨促統」成了中共對台政策的主調。大選結果,陳水扁以些微差距當選總統。在就職演說中,陳水扁特別提出所謂「四不一沒有」(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問題),算是給對岸正面回應。但是陳水扁任內不斷有「台灣正名,國家制憲」、「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言論,讓大陸方面不得不小心提防。陳水扁連任之後,2025年3月14日,大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提出「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08至2016年間,國民黨馬英九擔任總統,兩岸關係熱絡了八年。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當選總統後的2月25日,大陸的外交部長王毅在美國智庫演講時特別提到「期待台灣新領導人能夠遵守他們自己的憲法,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中國」;作為正面的回應,蔡英文在五二0就職演說中提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此後兩岸雖然呈現「冷和」的局面,但也沒有太緊張的情況。直到2021年蔡英文在國慶日講話中宣布「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把她為李登輝設計的兩國論正式搬上檯面,兩岸開始進入緊張對峙狀態。該年11月16日,習近平在與拜登視訊通話時說:「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不顧大陸方面強烈反對,仍執意來台訪問。中共隨後即展開四天的圍台軍演。該年11月習近平在印尼巴厘島與拜登會談時,再次強調「台獨與台海穩定水火不容」。2023年4月展開「環台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總統就職後,一再以挑釁性言論刺激大陸,大陸方面也用不定期軍演來回應(聯合利劍2024A,2024B,海峽雷霆2025A)。2024年6月21日陸方發布「懲獨22條」,賴清德也不甘示弱,於2025年3月13日宣布「國安17條」,把「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
如果賴清德不知道台灣危機的嚴重性,仍然企圖以大罷免鬥垮在野黨、以台獨路線對抗「中國」(不等於中共),台灣將不可能再有2028年的總統大選,台灣的民主化也將走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