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攔河堰基本資料(之二):濁幹線、八堡圳與集集共同引水南北聯絡渠道
☆ 集集共同引水聯絡渠道
南岸聯絡渠道:全長約38公里,包括新建段15公里及雲林水利會原有渠道擴建段23公里。沿線重要水利設施包括東埔蚋溪放水口、斗六堰進水口、林內淨水場取水口、觸口放水口與林內分水工等。
工業用水專用管路 42公里(林內——麥寮),這是台灣第一條由政府興建的工業用水專管。管路主要循南岸堤防之水防道路埋設。
北岸聯絡渠道:全長約51公里,包括新建段23公里及彰化水利會原有渠道擴建28公里。沿線重要水利設施包括同源圳、八卦山旱灌、名間水利電廠取水口、八堡圳分水工、莿仔埤圳分水工等
- 濁幹線與南岸聯絡渠道林內分水工
△濁幹線:嘉南大圳的一部分,同為八田與一設計,1924年完工。1975年後
改由新成立的雲林農田水利會管轄。
濁幹線灌區52,000公頃
一號進水口:1972建,功能已喪失。
二號進水口:1920建,取水量達54CMS
三號進水口:嘉慶年間建,中國仔水門,引水供西螺地區鹿場課圳系統
△林内分水工:南岸聯絡渠道新建工程
二進:南岸聯絡渠道90CMS;濁幹線二號進水口54CMS
五出:(詳圖)
- 斗六堰進水口:清水溪上,斗六大圳進水口;自由溢流堰,長890公尺
三方水源:原斗六大圳清水溪進水口、枋寮導水路(水源取自濁水溪)、新建南岸聯絡渠道
斗六堰係枋寮導水路加高加固建成
☆八堡圳與北岸聯絡渠道八堡圳分水工
△八堡圳:取水口在彰化縣二水鄉,取水後分八堡一圳、八堡二圳。八堡一圳原稱施厝圳,由施世榜集資興建,1719年(康熙58)竣工。八堡二圳原稱十五庄圳,由黃仕卿興築,1721竣工。興築過程中獲『林先生』指導,始得順利完成。為紀念林先生,居民建『林先生廟』,並配祀施世榜與黃仕卿。八堡圳灌溉彰化全區13個堡中的8個,故稱八堡圳。這是清代台灣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積19,000公頃,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域。
△ 八堡圳分水工:9座閘門,八堡圳分水門2門,聯絡渠道直水門·4門,放水們3門。聯絡渠道於八堡圳分水後,以下潛暗渠方式穿越原八堡圳導水路,原八堡圳導水路舊取水口雖保留,但是所取水量並未併入聯絡渠道,而係匯入八堡圳分水門所取水量。此與濁幹線三個進水口所取水量均直接併入南岸聯絡渠道者不同。分水門後設置巴歇爾量水槽。
(林內分水工之濁幹線取水口)
(濁幹線的濁水溪二號取水口)
(濁幹線二號取水口取水後進入林內分水工之進水口)
(林內分水工之六輕工業用水專管取水口)
(南岸聯絡渠道由集集堰取水後進入林內分水工之進水口)
(八堡圳在林先生廟後方分成八堡一圳、八堡二圳)
(八堡一圳、八堡二圳分水口)
(集集共同引水之八堡圳分水工 上游)
(集集共同引水之八堡圳分水工下游,現在的八堡圳主要由此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