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y 11 Sun 2014 09:51
  • 樟樹

樟樹  樟腦曾經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

樟樹  

(德南國小的小小一棵樟樹)

樟樹  

(善化糖廠的百年大樟樹)

 

樟樹是樟科樟屬(或稱肉桂屬)的高大喬木,曾經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

跟甘蔗、茶葉統稱“台灣三寶”,原因是樟樹的樹幹、樹根可以熬出樟腦。

本來只是作為中藥使用,在1890年代,合成塑膠賽璐珞以樟腦為原料,

可以製成底片膠捲;再加上無煙火藥需要樟腦來提高爆炸威力,

於是“採樟熬腦”大發利市,日治時期台灣樟腦曾經佔有世界產量的70%。

 

樟樹是台灣原生樹種,本來遍布台灣中低海拔山坡地,

日治初期的1896年,日本人調查其材積可達2164立方公尺,

經過無情的砍伐,到1918年只剩900萬立方公尺;光復後的1948年,

據說只剩下220萬立方公尺。越老越大的樟樹提煉的樟腦越多,

百年樟樹也就所剩不多。現存最大的樟樹應是信義鄉神木村的樟公神木。

 

光復後因為樟腦被化學製品取代,採樟熬腦逐漸式微,

樟樹的功用主要就變成了行道樹,相當優良的本土種行道樹,

除了開花不太漂亮之外,比任何外來的樹木都好,沒蟲害,可防止空污。

樟樹有些不同的品種,例如本樟、芳樟、油樟、陰陽樟,

但牛樟卻是同屬不同種,葉子較大較寬,不宜簡稱樟樹。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09 Fri 2014 08:25
  • 苦楝

苦楝  用花來呼喚春天,用果來招引群鳥

苦楝  

(德南國小內的一棵小小苦楝樹)

苦楝  

(台南知事官邸前的苦楝樹呼喚春天)

苦楝  

(苦楝的花  攝於成大光復校區)

苦楝  

(滿樹金玲   攝於台南知事官邸前)

苦楝  

(白頭翁的最愛)

苦楝 vs. 台灣欒樹  

(台灣欒樹 vs. 苦楝  葉子的比較)

 

苦楝雖然不是台灣的特有種,卻是道地的台灣原生種,

是許許多多台灣住民共同的鄉愁,看到它就會想起家鄉那棵高大的苦楝。

春天滿樹淡紫色的小花,散發著淡淡的芳香,像是呼喚著春天的到來。

夏天濃密的樹葉,讓鄉民們在樹下談天、遊玩;秋天漸漸落葉、果實變黃。

冬天樹葉落盡,滿樹盡是金黃光亮陶瓷般的小鈴鐺,跟鳥兒相映成趣。

 

說起“陶瓷般的小鈴鐺”,正是苦楝英文名 chinaberry 的寫照。

可別稱作“中國莓”。但是要說它是“金鈴子”,確實也很傳神。

苦楝也稱苦苓。摘一根小枝條稍微嘗一下,就知道它名不虛傳,

可別吃下去了,苦楝油是天然有機殺蟲劑!可是它的果實卻是鳥兒的最愛。

愛賞鳥的人士只要守住一棵結果的苦楝,一定可以滿心歡喜。

 

那個“苦”字或是那個“可憐”的諧音,讓某些人有些排斥。

會去種苦楝的人可能不多,無論公園校園或野外,大多數是自然生長的。

它的生命力強勁,只要不被移除,就有可能長成大樹,為生物多樣性盡力。

它的樹葉很像台灣欒樹,難怪欒樹被稱作“苦楝舅”。要區別也不難:

苦楝是奇數羽狀複葉,欒樹則是偶數羽狀複葉,欒樹的複葉端像個開叉。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y 05 Mon 2014 08:26
  • 木棉

木棉  斑芝花、攀枝花,都是木棉花

木棉  

(長瘤刺的是木棉樹幹  攝於德南國小)

木棉  

(台南市東豐路的木棉花道)

木棉  

(木棉花  攝於台南市東豐路)

木棉  

(木棉果  攝於成大成功校區)

木棉  

(木棉棉絮  攝於成大成功校區)

斑芝花坑  

(台南東山斑芝花坑部落)

 

台南市東山區有一個小部落斑芝花坑,在東山往東原的路上;

還有另一個較大的部落吉貝耍,也叫東河,在東山往尖山埤的路上。

其實,“斑芝花”與“吉貝”指的都是木棉,木棉科木棉屬的大喬木。

學名 Bombax ceiba ,斑芝與吉貝這兩個名稱可能跟這個學名有關。 

大陸四川南部有個鋼鐵城攀枝花市,“攀枝花”就是台灣人說的斑芝花。

 

Ceiba 這個名稱也可以是一種“屬名”,指的是“吉貝屬”的喬木,

也就是開白花、超高大的吉貝木棉。所以嘛,“木棉”也稱“吉貝”,

但“吉貝木棉”卻是另有所指。木棉與吉貝木棉都屬木棉科。

木棉科常見的還有猢猻木屬的猢猻木、美人樹屬的美人樹,都是引進種。

木棉原產印度、東南亞,可能是早期移民引進的,在台灣已算馴化種了。

 

木棉是四季分明的大樹,夏天綠葉繁茂,秋天開始掉葉,冬天變禿,

到了春天,在禿枝上綻放滿樹紅花,在成排的木棉道上,相當美麗壯觀。

五月初紅花謝後 ,果實成長、爆裂,白色的棉絮攜帶著種子四處飛舞,

美則美矣,可惜會讓街坊鄰居不堪其擾,棉絮粘附紗窗陽台衣服上,

甚至有人抱怨會得氣喘。種木棉當行道樹的地方政府大概都有得傷腦筋。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綠繡眼  自然界最美妙的樂音

綠繡眼  

(在聖誕白雪的樹枝末端隱約可見綠繡眼的窩  就在 2014 上方  攝於自家陽台)

 綠繡眼  

(綠繡眼剛離巢的雛鳥  攝於自家陽台)

綠繡眼  

(綠繡眼雛鳥  攝於自家陽台)

綠繡眼  

(綠繡眼一家三口在沙漠玫瑰上  攝於自家陽台)

 

今年(2014)四月初,一對綠繡眼夫妻到我家陽台建築牠們的愛巢。

愛巢就建在一棵聖誕白雪長長的樹枝末端,樹枝隨風搖曳。

每到刮風下雨,我們就好擔心,擔心牠們“覆巢之下無完卵”。

可是我們又拿不出任何可以幫忙的辦法,畢竟自然界的事,不應多干擾。

直到 4 月 9 日,我們終於看到小綠繡眼飛出鳥巢,心頭如釋重負。

 

綠繡眼屬於雀形目繡眼鳥科繡眼鳥屬,分佈在東亞各國,包括台灣,

不過牠的英文名 Japanese white-eye,顯示外國人常把牠當作日本特有種,其實未必。

綠繡眼最大的特徵是牠眼睛外面環繞的白色圓圈,但是繡眼畫眉也有這個特徵。

所以還得強調這個“綠”字,綠繡眼除了粉白色的腹部之外,是以橄欖綠為主調的。

而畫眉(亞)科的繡眼畫眉卻是以灰褐色為主調的,體型也稍微大一點點。

 

綠繡眼清脆、婉轉的鳴叫聲總讓我覺得是自然界最美的樂音,讓人忘卻煩惱憂愁。

也許就是牠的鳴叫聲太美了,牠成了許多人的籠中鳥,也成了濫捕的對象。

牠喜歡跟人住在一起,並不表示牠就喜歡被人關在籠子裡。

牠在我家陽台築巢,也許有人覺得我們該全程攝影“記錄”築巢乃至破殼的全過程。

我們也確實有這個衝動,只是我們終究不願也不敢去驚擾牠們,只能保持遠遠欣賞。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無憂樹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無憂樹  

(無憂樹  攝於台北植物園)

無憂樹  

(無憂樹  攝於台北植物園)

無憂樹  

(無憂樹  攝於台北植物園)

無憂樹  

(無憂樹  攝於台北植物園)

 

以前就聽說過,在台北植物園有一棵正宗的印度無憂樹,從印度移植過來的。

這幾天讀華嚴經淨行品,讀到“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於是趁著去台北參加同學會的時候,特地也去植物園尋訪這棵無憂樹。

讓我驚喜萬分的是,4/8我看到它的時候,它的樹枝上開滿了鮮豔美麗的花朵,

好像在迎接我這個遠道而來的仰慕者,要我為眾生祝福:人間不再憂傷恐懼。

 

在佛教的傳說中,佛陀就是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藍毘尼園的無憂樹下誕生的。

植物園裡的解說牌說它的學名是 Saraca indica,其實也可以寫作 Saraca asoca

Saraca 這一屬的樹木英文都作 Ashoka tree 。Ashoka 本是梵文,意思是 sorrowless,

中文意思是“無憂”,因此“無憂樹”這個名稱應是“無憂樹屬”樹木的通稱。

無憂樹屬的各個 species,不管來自印度、雲南或越南,都是無憂樹。

 

Ashoka也是印度孔雀王朝著名君主阿育王的王號,可以說阿育王就是無憂王,

沒有阿育王就沒有世界性的佛教,但是最好不要把無憂樹說成“阿育王樹”。

人間曾因佛陀降生而減少憂傷麼?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至少佛陀提供了

減少憂傷的法門:只要“永離貪愛”,自然“不生憂怖”。

當凡事都可以想到眾生時,個人的貪愛其實不算什麼,當然就可以勇往直前。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里香(月橘)與樹蘭

簡直一模一樣,其實差別多多

 

七里香(月橘)  

(七里香/月橘  攝於德南國小)

樹蘭  

(樹蘭  攝於德南國小)

七里香/月橘  

(七里香/月橘  攝於台南孔廟)

樹蘭  

(樹蘭  攝於成大光復校區)

七里香  樹蘭  

(左為樹蘭,右為七里香)

七里香  

(七里香的花  攝於鹽水)

 

七里香也叫做月橘,它跟橘子一樣屬於芸香科,花朵白色五瓣,

開花時散發濃郁的香味,雖未必香聞七里,卻還真的是老遠就聞得到。

葉子上面有油點,搓搓揉揉也會有香味。長出來的果子很像一顆顆的袖珍橘子。

樹蘭也叫米子蘭,跟苦楝一樣屬於楝科,開的花像是一串串的小米粒,

這兩種植物一點親戚關係都沒有,可是當它們不開花時,簡直就長得一模一樣。

 

在公園的解說牌中,有時也會看到掛錯牌子寫錯名的情況,不能太相信。

當它們開花時,當然可以一望便知,但是不開花時怎麼區別?

其實,只要注意看它們的葉子,就會發現有“很大”的差別:

七里香與樹蘭都是羽狀複葉,但是七里香的小葉大部分“互生”,小葉有小葉柄;

而樹蘭的小葉基本上都是“對生”,小葉沒葉柄,總葉柄兩邊則是長了小翅膀。

 

樹蘭是早期漢人移民引進台灣的,很難看到它結果,繁殖要靠人工扦插;

而七里香則是台灣的原生種,低海拔山區甚至有超過百年的七里香老樹。

這些七里香老樹,尤其屏東海風吹襲山區的七里香老樹,由於樹型蒼勁,

常成為盜採的對象。盜採者把老樹樹頭挖去賣給有錢人作庭園植栽或大型盆栽。

呼籲這種有錢人:不要以為這是愛好大自然,這是對大自然最慘重的傷害!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Mar 29 Sat 2014 09:30
  • 朱槿

朱槿 台灣鄉間最美的籬笆

 朱槿  

(朱槿  攝於德南國小)

朱槿  

(朱槿  攝於德南國小)

朱槿  

(朱槿  攝於成大光復校區)

朱槿  

(朱槿  攝於台南東寧運動公園)

 

我小時候,鄉下老家庭院外側,就是以整排的朱槿作為籬笆,

看到朱槿時,總讓我勾起童年的回憶,它真是台灣鄉間最美的籬笆。

朱槿是錦葵科木槿屬的灌木,學名 Hibiscus rosa-sinensis ,

西洋人把它當成是“中國的玫瑰”,原產地就是中國,台灣在明末清初時引進。

馬來西亞把它當作國花,在馬國貨幣中都印上這種花,華人稱之為“大紅花”。

 

朱槿是常綠灌木,葉子闊卵形,葉緣有鋸齒,很像桑葉,因此也稱為“扶桑”。

全年開花,夏秋時盛開。除了重瓣的品系外,通常有五片花瓣。

有一根長長的花絲桶從花朵的中心長出來,末端長了許多雄蕊。

中空的花絲桶內有雌蕊,伸出五分叉的花藥,讓整朵花看起來像個鈴鐺。

“朱”是紅色,本來也以紅色為多,但是園藝家總有辦法弄出紅橘黃白各樣的顏色。

 

重瓣朱槿開的花跟玫瑰特別像,但是注意它不是薔薇科,而是錦葵科。

就算洋人稱它“中國玫瑰”,它跟玫瑰並沒什麼親戚關係,倒是跟黃槿有關係,

因為它們同屬木槿屬,本屬有兩百多個種,台灣常見的山芙蓉、洛神花也是。

有一種“裂瓣朱槿”,雖然也叫朱槿,但在分類上與朱槿同屬不同種。

有一種花瓣不展開的“南美朱槿”,其實是在錦葵科中自成一屬,與朱槿不同屬。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r 26 Wed 2014 06:57
  • 茄苳

茄苳  

好吃的茄苳蒜頭雞來了

茄苳  

(茄苳的果子)

茄苳  

(茄苳的葉子)

 

茄苳是台灣非常普遍的鄉土樹木,分類上是大戟科重陽木屬,也可稱重陽木。

重陽節是農曆的 9月 9日,因為 9是陽數的最大數,兩個 9 重疊就是重陽,

而這也象徵“久久”,老人家可以長壽久久,所以重陽節就是敬老節。

這跟茄苳有什麼關係呢? 想像一下,幾位老人相聚廟前的茄苳老樹下,

在濃密枝葉的蔭涼下,陪伴著赤褐色蒼勁的老樹幹,下棋談天,老來多幸福!

 

在閭里鄉間常可以看到茄苳老樹,“茄苳腳”是台灣常見的聚落名稱。

看到這樣的老茄苳樹,常讓人生起莫名的感動,因為它代表著強勁的生命力。

但是某些大型寺廟刻意到處去搜刮老樹,把老樹移植到他們的大廟,

好像這些老樹能夠增添他們寺廟的靈性,這種行為總是令人不齒。

相反地,看到有社區居民為了保護老樹而抵制高樓的興建,則是令人無限激賞。

 

茄苳的最大特點在它的葉子,由三片小葉組成的三出複葉,葉緣有細細的鋸齒。

台灣廚師用它來做出“茄苳蒜頭雞”,到土雞城就可以吃到這種台灣鄉土美食。

它的果子是漿果,成熟時會由綠色轉成褐色,滿樹成串的果實相當壯觀。

但因茄苳是雌雄異株,只有雌株才會結果。茄苳結果時,就是賞鳥的好時機。

我見過一位隱士,自稱是以茄苳果實作為主食,味道如何,只有自己去嘗試了。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雞蛋花(緬梔)  香噴噴的雞蛋,不能隨便吃喔

雞蛋花(緬梔)  

(雞蛋花/緬梔  攝於德南國小)

雞蛋花(緬梔)  

(雞蛋花/緬梔  攝於台南民宅)

雞蛋花(緬梔)  

(雞蛋花/緬梔  攝於台南民宅)

雞蛋花/緬梔  

(雞蛋花/緬梔  攝於成大成功校區)

雞蛋花  

(落葉後的緬梔,真的是“枝必三叉”嗎?  攝於成大成功校區)

 

“緬梔”是夾竹桃科緬梔屬植物的總稱,因為花瓣的質感看起來很像雞蛋薄片,

因此俗稱“雞蛋花”。它的原產地在南美洲,台灣早在荷治時期就已引進。

1697(康熙37年)來台南的郁永河,有一篇歌詠緬梔的“竹枝詞”:

“青蔥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

這首詩不僅證明了清朝初期緬梔已經很普遍,而且還清晰描繪了緬梔的特點。

 

郁永河為該首詩作的註解是:“番花,葉似枇杷,花開五瓣,白色,木本,

臃腫,枝必三叉。花心漸作深黃色,攀折累三日不殘。香如梔子,病其過烈,

風度花香,頗覺濃郁。自四月至十月開不絕。冬寒併葉俱盡。”

說它“番花”,表示這是外來種。一直到現在,許多人還是寧可稱它“番花”。

雲林口湖有個村落“番花腳”,就是因為有棵超過三百年的緬梔。

 

它的葉子很大,很像枇杷的葉子。花有五瓣,最普遍的品種是外部呈乳白色,

內部卻是蛋黃色。應該說,“雞蛋花”之名是因這個品種而來。

花香濃烈,某些體質的人可能會對它過敏。樹枝流出的白色乳液有毒。

多數品種在冬天落葉後,光禿的樹枝分叉有致,狀如鹿角,因此也稱“鹿角樹”。

台南神學院從前是台灣首富蘇萬利的花園,裡面就有一棵古老蒼勁的緬梔。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桕與印度黃檀  葉子很像,但烏桕是單葉,黃檀是複葉

烏桕  

(烏桕  攝於德南國小)

烏桕  

(烏桕  攝於德南國小)

烏桕的落葉  

(烏桕的落葉)

烏桕  

(烏桕的果實)

印度黃檀  

(印度黃檀  攝於成大成功校區)  

印度黃檀  

(印度黃檀的複葉,有微微的之字形  攝於成大光復校區)

 

烏桕是大戟科烏桕屬,原產中國大陸;印度黃檀是豆科黃檀屬,原產印度。

這兩種植物真是毫不相干,放在一起介紹純粹是因為它們有著像得不得了的的葉子。

葉子的形狀可以用“卵狀菱形”來形容,但是,烏桕是“紙質”,印度黃檀卻是“革質”。

最重要的是:烏桕是“單葉互生”,每一片葉子都有自己的“腋芽”,還有一對“蜜腺”;

印度黃檀則是“奇數羽狀複葉”,由 3-5 片小葉組成一片複葉,葉片“紙質”,葉柄彎曲,很有美感。

 

烏桕與印度黃檀都不是台灣的原生種,但烏桕在16世紀就跟著漢人移民來台灣,

現在已經遍布台灣的山林原野,算是一種“馴化種”;印度黃檀則是日治時代才引進的。

烏桕的葉子到了冬天落葉前會變黃、變紅,作為季節變換的表徵,觀賞價值不輸楓香或青楓。

印度黃檀的樹枝細長、小枝條會往下垂,烏桕的枝條則是往斜上長,這是從樹形來分辨的好方法。

烏桕與印度黃檀都會長成大樹,也都是很好的木材,都可以用來雕刻、製造家具。

 

印度黃檀是豆科,果實是莢果;而烏桕是大戟科,果實是蒴果。

當烏桕的果實成熟,黑色的果皮爆開時,真像許許多多的爆米花長在樹上。

它白色的部分是“假種皮”,裡面含蠟油,可以用來做蠟燭,這是當初來台移民種烏桕的主要目的。

白色假種皮裡面包著黑色的種子,把它油炸後,可以取得透明的青油,用來做肥皂。

但是這兩項用途,都是網路上學來的,有待自己去試驗作證明。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