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間不能爆發直接的戰爭

  ——期待美國為保護台灣而戰,不僅不可能,而且不道德

 

兩岸八論之三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中、美、英、法、蘇五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1971年10月25日中國代表權被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蘇聯代表權則在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繼承。顧名思義,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負有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可是這五個國家才是人類社會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由於意識形態、霸權思想與現實利益,這五國都以核子彈、各式戰略飛彈彼此「恐怖平衡」,以免招致「保證相互毀滅」。因此,彼此不得不在必要時相互忍讓。

    二戰以後,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可以說是韓戰與越戰。先看韓戰。1950年1月,金日成向蘇聯提出武力統一朝鮮的方案,取得史達林贊同,在他們制定戰爭計畫期間,完全沒有知會中共,等到5月13日金日成訪問北京時才向北京通報,但稱只希望中共同意,並不要求援助。6月25日北韓發動韓戰,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10月1日,金日成首度向中共提出緊急出兵援助的請求,同時中共也收到史達林希望中國出兵援助朝鮮的電報。10月9日中共「志願軍」越過鴨綠江。蘇聯雖然也有出動空軍,但其任務,僅在保衛中國邊境上空與保護朝鮮北部的交通線,始終沒有承擔掩護志願軍地面作戰的任務。1954年一月以後,由於中共與北韓的飛行員不足,才有蘇聯飛行員假冒中共或北韓的飛行員參戰。史達林竭力避免與美國直接對抗。蘇聯空軍的主要目的在反制美國的轟炸機,不在與美國的戰鬥機糾纏。蘇聯介入的報導常遭蘇聯否認,而美國也不願予以揭發,以免戰爭擴大。蘇聯對共軍的援助不是無償的,是要分期攤還的。大陸入朝作戰的兵力總數近190萬人.,中共揭露的陣亡人數達18萬人。中共打了一場蘇聯的「代理人戰爭」。

再看越戰。1950年1月,正當毛澤東在蘇聯訪問時,胡志明會見史達林要求援助。史達林則轉而要求中共承擔援越責任。但是中共並非像韓戰那樣直接派兵參戰,只是做些幕後的援助工作。奠邊府戰役後法國退出越南,日內瓦會議分割南北越。1961年以後美國逐漸介入,1964年8月2日東京灣事件後,美國升高越戰,中共也增加所謂「中國後勤部隊」,但是中共與美國都不希望發生正面衝突。美國雖然轟炸北越,但地面部隊並不侵犯北越。這時蘇聯也開始介入越戰,蘇援的主要項目是為北越建立現代化的防空系統,這些防空系統對美國戰機造成極大威脅。蘇聯提供高射砲、地對空飛彈、戰機高級雷達探測系統、各種機械、車輛、化肥、藥品,幫忙修復工廠、發電廠,派出大量軍事專家和技術人員。但是這些都是秘密進行的,美國也不願公開點破。到了1973年1月北越與美國簽訂《巴黎協定》,美國退出越南。1975年4月30日,西貢淪陷,南越政權淪亡。美國在越南打了十幾年的戰爭,最後以美國的徹底失敗告終。

    1962年10月的古巴飛彈危機,可以說是人類最接近核子大戰邊緣的一次。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與土耳其部署45枚中程彈道飛彈,由於距離莫斯科太近,遭蘇聯嚴重抗議。1961年4月豬玀灣事件美軍入侵古巴、貓鼬行動(Operation Mongoose)CIA 圖謀刺殺卡斯楚相繼失敗以後,美國甘迺迪政府被視為軟弱無能。1962年7月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與卡斯楚取得協議,要在古巴部署中程及遠程飛彈(MRBM and IRBM)。1962年9月4日,甘迺迪總統公開警告蘇聯不得在古巴部署攻擊性武器。10月14日,美國高空偵察機U2拍攝到許多古巴飛彈基地的照片。當時美國的軍方將領幾乎都主張空襲並派軍侵入古巴一舉推翻卡斯楚。甘迺迪冷靜考慮後,於10月22日下令採取攔船檢查(quaranting)(不使用封鎖blockade字眼以免變成戰爭狀態)方式。甘迺迪並在電視演說中揚言如果蘇聯不撤回飛彈將對蘇聯進行全面的報復。軍方並立即將警戒狀態升至三級(五級最低、一級最高),10月25日更升至二級,戰略空軍全面備戰。10月27日一架美國U2高空偵察機在古巴被擊落,情勢更為緊張。但是美國並沒有反應過度。相反地,當天晚上,甘迺迪總統的弟弟,司法部長羅伯甘迺迪(Robert Kennedy) 私下會晤蘇聯駐美大使,願意以撤回部署在義大利、土耳其的飛彈並保證不再侵犯古巴作為交換,但是撤回義、土飛彈的承諾不能寫在任何正式文件上。10月28日,赫魯雪夫公開宣布願意撤回古巴飛彈,危機乃暫時告一段落。美國的攔船檢查仍持續到11月20日,而義、土飛彈則在1963年4月悄悄撤回。由於這次的危機,美蘇建立了「熱線」(hot line);為了減少核子戰爭爆發的危險性,1963年美蘇還簽訂了〈部分禁止核試條約〉(Partial Test Ban Treaty, PTBT) 。由於古巴危機中,雙方的克制,最後危機變成了轉機。當時的美國人只看到甘迺迪總統意志堅決迫使蘇聯讓步,使得甘迺迪聲望大增,沒看到實際上美國已經悄悄地對蘇聯作了重大的讓步了。

    美國出兵的韓戰、越戰,蘇聯表現得極度忍讓。那麼蘇聯出兵的情況如何呢?先看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例子。受到1956年2月赫魯雪夫貶史達林及5月中共大鳴大放的影響,東歐蘇聯附庸國也掀起了一陣自由化的風潮。其中最劇烈的是匈牙利。風起雲湧的民主化浪潮席捲整個匈牙利。該年10月23日,具有民主自由觀念的納吉成了匈牙利總理。他順應民眾的要求,大膽進行改革。宣布結束一黨專政,建立多黨聯合政府,甚至宣布退出華沙公約組織。他的作為引起蘇聯的武裝干涉。蘇聯派遣大軍進入匈牙利。納吉雖然努力向聯合國及西方國家求救,但都得不到實質的援助。在蘇聯鐵蹄下,匈牙利人雖極力反抗,仍然宣告失敗。納吉被逮捕後處死。整個匈牙利革命悲劇收場。

    再看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捷克共產黨選出杜布切克為第一書記,開始一項被稱為「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的政策。該年4月,捷共提出自由化的「行動綱領」,包括黨內領導體制民主化、新聞與言論自由、多元化政治體制、責任內閣、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將國家體制改為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共和國的聯邦制,等等。也許,從事後來看,這些都不算太激進的改革。但是令人費解的是,蘇聯無法容忍這種改革,經過幾次要求杜布切克等捷共領導人停止改革無效後,8月20日蘇聯竟夥同其他華沙公約組織國家派遣大軍佔領捷克。杜布切克下令不做抵抗,因此只有零星自發性抵抗發生。在這過程中,西方國家只有少數批評,反而是中共與蘇聯交惡,嚴厲譴責蘇聯軍事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選擇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

    為什麼美國與北約組織在匈牙利、捷克事件上作壁上觀?因為基本上美國把東歐蘇聯衛星國家都看成是蘇聯的勢力範圍,要避免美蘇直接的大戰爆發,美國及北約組織就必須做出忍讓。因此,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間不能爆發直接的戰爭,已經變成一個沒有任何明文規定的規律。也許有人會說: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不就是中共與蘇聯間的戰爭?但是那時中共還沒有進入聯合國,那時的常任理事國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以能取代中華民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跟他們1960年代在「兩彈一星」(核彈、導彈、人造衛星)取得的成就有關。有了「兩彈一星」,就可以不怕人家的「核訛詐」,就可以跟人家搞「恐怖平衡」。嚴肅地說,大國間的「恐怖平衡」使得大國間不會有直接的戰爭,所謂「無可避免的中美大戰」絕對不可能存在,因為那是保證相互毀滅的戰爭,不必算各有幾顆核子彈。

    在台灣,我們必須深切了解這一點:美國絕對不可能直接介入台灣的保衛戰,因為那是人類的毀滅戰,甚至於是地球生類的毀滅戰。有可能的只是:美國為了打垮所謂的「中國崛起」,拿台灣作為「代理人」,拼命武裝台灣,讓台灣可以跟大陸打得你死我活、打得中共政權分崩離析,一蹶不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台灣也勢必遍體鱗傷,哀鴻遍野。

    在台灣,總有一些台獨論者堅信美國會以武力協助防衛台灣,還指責所謂的「疑美論」是中共的「認知作戰」,這是非常荒謬的。當年艾森豪發下的豪語:「任何對福爾摩沙的攻擊,都必須先壓過第七艦隊」,如今已經不可能了。應該說,期待美國為保護台灣而戰,不僅不可能,而且不道德。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戰時台灣差點成為全球最慘烈的戰場

  ——不要因太好命就忽略戰爭的可怕

 

兩岸八論之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中對日宣戰。日本趁著美國海軍遭受重大損傷之際,發動了對東南亞及太平洋島嶼各地的攻擊、佔領。12月7日當天就已登陸馬來亞,12月11日登陸菲律賓,12月25日香港英軍投降。1942年年初,登陸印尼、婆羅洲、新加坡,3月9日印尼的荷蘭守軍投降。最慘的是,在菲律賓督師的麥克阿瑟將軍,於3月1日不得不撤離巴丹。當時他對菲律賓人作了一個著名的承諾:「我將再回來」(I shall return.)

日本的全面大勝,到了5月的珊瑚海(Corral Sea,澳洲東北)海戰,才稍受抑制。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及1942年8月開始的瓜達康納爾(Guadalcanal,屬所羅門群島)戰役,日本的聲勢才遭到頓挫。此後因美國受英國影響,把戰爭的重點擺在歐洲,太平洋的戰事緩和下來。美國也開始規劃接下來怎樣全面反攻。

美國將太平洋劃分成北路的「中太平洋」與南路的「西南太平洋」兩個戰區,由海軍上將尼米茲(Chester W. Nimitz)與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分別擔任最高統帥。1944年年初,兩路海陸大軍都開始展開反攻,而且進展順利。北路在六、七月間佔領塞班、天寧(Tinian)、關島,南路也在該年上半攻占新不列顛、新幾內亞。接下來,究竟要先攻台灣或先攻呂宋,兩位最高統帥發生了戰略上的爭執。尼米茲主張先攻台灣,麥克阿瑟則主張先攻呂宋。

台灣是日本殖民地,1895年清廷割讓給日本。其實,美國人也早就知道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1853年敲開日本鎖國門戶的美國海軍提督伯理(Matthew C. Perry),也曾建議美國政府在台灣建立殖民地與海軍基地,可惜那時美國國力不夠強,沒辦法做到。因此當1895年台灣被日本取得之後,1898年美西戰爭後美國就將菲律賓納入美國殖民地。美國與日本隔著巴士海峽南北對峙。

1944年時,台灣正好在日本帝國的中心點上。只要把台灣攻占下來,就可以把日本帝國切成兩半,使他們無法互相補給、支援;而台灣拿下來也可以作為美國支援中國盟友的基地。1944年7月21日,美國軍方提出「鋪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的初步方案,這就是一個具體的攻台方案。依照這個方案,美軍將在台南西南海岸搶灘登陸,四個預定的登陸地點是屏東的墾丁、林邊、東港與高雄的大林蒲·。佔領南部以後再逐步向北推進。當時預定打這場仗要30.2萬陸軍,十萬海軍陸戰隊,加上各式戰機、上千的軍艦,向台灣集結進攻。

1944年10月3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決定先攻呂宋,呂宋攻下來以後就直接攻打沖繩,就這樣,台灣逃過了一場浩劫。美國最後的這個決策,許多歷史家可能從戰略策略、外援、補給各方面予以分析。但是毫無疑問,最大的因素還是麥克阿瑟急於返回菲律賓。麥克阿瑟有著美國大眾崇拜的魅力,1944年11月7日是美國大選日,羅斯福迫切需要麥克阿瑟的支持。因此羅斯福偏向麥克阿瑟。麥克阿瑟所鍾愛的菲律賓人,就這樣成了台灣人的替死鬼。

                菲律賓戰役,從1944年11月17日開始的雷伊泰島戰役、經過仁牙因灣登錄、馬尼拉戰役到最後二戰結束,前前後後實際動用的兵力達到145萬人,美軍陣亡2萬多人,日軍陣亡超過45萬,至於平民死亡不計其數,僅僅馬尼拉巷戰中死亡的平民就超過十萬人。菲律賓戰役後跳過台灣去攻打琉球的沖繩戰役,動員兵力50幾萬,美軍死亡2萬多,日軍死亡近10萬,平民死亡的也超過14萬人。琉球人也成了台灣人的替死鬼。一直到現在,美軍重兵仍然駐紮琉球,成了美國圍堵中國的前哨。琉球人一點都不願充當這個角色。

                當時台灣已經「全島要塞化」,準備迎戰美軍。如果美軍選擇直取台灣,可以想像台灣保衛戰將是一場空前激烈的戰鬥,台灣該變成怎樣的戰爭煉獄。也許就是攻打菲律賓與琉球的總兵力,拿來攻打台灣,還好台灣逃過地面戰爭的一大劫難。但是空襲仍然無法避免。尤其1944年10月的「台灣近海航空戰」,美、日雙方各動員千架以上的軍機,造成雙方極大損失,尤其日本在台灣的戰機戰鬥力被美軍強烈壓制,以利美軍隨後的菲律賓的作戰。

台灣人僥倖躲過上一場戰爭浩劫,靠的是運氣。台灣人能不能躲過下一場戰爭浩劫,靠的是智慧。孟子早就說過「惟智者能以小事大」。這個智慧就是:不要夢想以台灣的小民族主義對抗中國的大民族主義。如果說,過去的台灣獨立論者不怕坐牢、不怕槍斃、不怕驅逐,那是個人的勇氣,別人沒話講。但是現在的獨立論者,卻是要拖著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陪著上戰場,把台灣帶入火坑地獄。

論者也許會說:該譴責的是中共企圖以武力統一台灣呀!問題是:當你跳進虎欄裡,譴責老虎不該吃人,又能有什麼用?老虎就是老虎,你譴責它一百萬遍,它也還是會吃人的老虎。中共的政權是一個武裝革命的政權,毛澤東著名的話:「槍桿子裡出政權」。他們一點都不怕你的譴責,老蔣把他們叫做「共匪」,把對抗中共的行動叫做「剿匪」,完全不去了解共產黨的理論、理想,不去了解他們凝聚那麼多中國精英一起奮鬥的歷史。老蔣在大陸「剿匪」不成,最後為「匪」所逐。台灣過去在兩蔣時期的「匪情教育」,只知道譴責「萬惡共匪」,不願去了解他們的力量何在。

台獨論者把反共意識轉化成「仇中」,把中國妖魔化。這對於理解台灣自己的命運毫無用處。還有些台獨論者以為台灣獨立,就是中國最好的兄弟之邦,中國當然不會打台灣,這種說法只能說明他們沒有打一場獨立戰爭的勇氣,只能說是「夢遊式的台獨」,準備夢遊進入戰場,其結果可想而知。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二三砲戰打下來的兩岸和平基礎

  ——只要台灣留在中國,保留中國統一的希望,兩岸就有和平

 

兩岸八論之一

 

八二三砲戰在1958年8月23日爆發。這一年的8月17日到30日,中共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北戴河會議。雖然中共經常在北戴河開會,但黨史上講的北戴河會議就是指這一次。這一次之所以特別重要,就是因為在這次會議上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工農業生產大躍進』、『人民公社』的『三面紅旗運動』,荒唐的『全民大煉鋼』(土法煉鋼)就是在這個會議上做成的決策。當時的毛澤東,相信大陸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建立起來了,準備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所以才有「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為了要實現這個總路線,必須讓經濟以超高的速度增長,所以才有「工農業生產大躍進」,而人民公社就是作為從社會主義社會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在當時極左思潮的推動下,三面紅旗全面展開。不幸的是,三面紅旗不但沒有讓大陸經濟全面發展,反而造成三年大饑荒,餓死四千萬人。

八二三砲戰同樣也是在這次會上作出的決策。從這裡我們看到,八二三砲戰就是當時『三面紅旗』左傾盲動主義的一部分,是中共左傾思潮的產物。一時之間,「解放台灣」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現在回顧起來,八二三砲戰中犧牲的兩岸軍民同胞,就是那餓死的四千萬人裡的一小部分。

但是如果說八二三砲戰沒有一點合理的成分,那也言過其實。五0年代台海海空優勢都仍掌握在台方手裡時,老蔣總統常以大陸沿海還掌握在他手裡的島嶼作為基地,對大陸沿海進行騷擾性攻擊,這些島嶼構成中共的心腹大患。1955年二月中共發動第一次台海危機,奪取大陳列島。此後,當然想要繼續奪取金門、馬祖以及其他的島嶼如烏坵、東引等。毛澤東的如意算盤是:只要以重砲密集猛烈轟擊金門,金門守軍必然撤退或投降,馬祖以及其他島嶼也就唾手可得。因此在1958年8月23日發動第二次台海危機,這就是八二三砲戰。

1954年8月17日,第一次台海危機正在升溫的時候,美國總統艾森豪誇下海口:「任何對福爾摩沙的攻擊,都必須先壓過第七艦隊。」(Any invasion of Formosa would have to run over the seventh fleet).這句話當然是表明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但是其實也表示了美國認為國軍應該從大陸沿海島嶼撤退,因為中共奪取那些地方並不需要壓過第七艦隊。美國的這種態度是國軍在一江山戰役後主動撤出大陳的主因。美國不僅對大陳是這種態度,對金門、馬祖也是這種態度。美國總統艾森豪當然希望國軍從金門撤退。對美國來說,只要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一橫,中共絕對不可能攻擊台灣。但是金門、馬祖的情況不同。第七艦隊總不能開到金門、廈門之間去協助守衛金門。

因此,無論毛澤東或艾森豪,都認為金馬守軍應該會撤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老蔣總統意志堅決地要守住金門,不惜一切代價。毛澤東眼看著金門守軍不僅不撤退,老蔣還繼續往金門增兵,百思不得其解。美國也擔心金門傷亡太過慘重,動搖台灣民心,只好協助運補。但是美國只願協助運補,給空軍響尾蛇飛彈,給陸軍八吋榴彈砲,不願直接跟中共作戰。中共也不敢直接攻擊美國運補的軍艦。就這樣,金門守住了。

毛澤東在這場戰役中,經過反覆思索,才終於領悟到老蔣總統堅決守住金門馬祖的真正意圖:如果金馬丟掉了,台灣跟大陸的關係也就切斷了。金門、馬祖不是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這一點在9月29日的記者會中,老蔣總統已經清楚表明:『決不放棄金門,因為其乃台海屏障,而非反攻大陸的基地』。10月23日的聯合公報更表明『恢復大陸人民之自由為中華民國政府之神聖使命,達成此一使命之主要途徑為實行三民主義,而非憑藉武力』。但是實際上,金門馬祖也不是『保衛台灣的屏障』。實際上,只要從金門、馬祖撤軍,台灣在美國第七艦隊的協防下,安全沒有任何問題。保留金門、馬祖反而容易招惹共軍襲擊。

金門、馬祖既不能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也無法作為台灣防衛的屏障,那麼堅決守住金馬,只能有一個理由:金馬是作為台灣與大陸的聯結點。毛澤東領悟到了之後異常感動,他終於相信老蔣總統志在中國統一,而非台灣獨立或『兩個中國』。106日毛澤東用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就明白宣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要注意的是,當時台灣方面仍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仍然與台灣方面維持外交關係。大陸方面卻也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寧可不參加聯合國,寧可與多數國家沒有外交關係,也不願接受『兩個中國』的安排。

李志綏在《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中引用毛澤東的話說:『金門、馬祖就是我們和台灣聯結起來的兩個點,沒有這兩個點,台灣可就同我們沒有聯繫了。』但是這卻是經過金門的炮火才領悟到的。有了這個領悟,才有此後數十年的兩岸和平。不僅不打台灣,連金門、馬祖,乃至烏坵、東引,都不想打了。1978年以前還存在的金門『單打雙不打』,只是讓台灣方面有理由繼續在金馬駐軍,但又不能太激烈,避免美國逼迫台灣方面撤軍。我們常聽說,『沒有八二三砲戰的勝利,就沒有台灣今天的安全』,這種話只有放在這樣的歷史視角才有可能,而不是因為確保金門才使台灣有個防衛的前哨。八二三砲戰打下來的兩岸和平基礎就是:台灣留在中國,保留中國統一的機會,兩岸就有和平。

在這個和平的基礎上,大陸方面將金門、馬祖、烏坵、東引等外島都留給台灣方面。甚至遠在天邊的南沙太平島,大陸方面都不作任何索求,這些地方,都是台灣與主體中國的「紐帶」。這種「紐帶」不僅表現在地理上大陸沿海的外島,也表現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當然有資格保留故宮文物在台灣,故宮文物出國展覽,不必擔心大陸方面會要求扣留。當台灣留在中國,沒有任何理由擔心台灣的經濟建設會被破壞。台積電可以安心生產,大家都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台灣的每一項成就都是中國人的成就。只有當台灣意圖「脫離中國」時,才有所謂「武統」的問題。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岸八論  目錄

  • 八二三砲戰打下的兩岸和平基礎——只要台灣留在中國,保留中國統一的希望,兩岸就有和平
  • 二戰時台灣差點成為全球最慘烈的戰場——不要因太好命就忽略戰爭的可怕
  •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間不能爆發直接的戰爭——期待美國為保護台灣而戰,不僅不可能,更是不道德
  • 台灣人絕對不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你承認他,他不承認你,你就矮了半截
  • 台灣主體的中國統一論——是台灣與大陸統一,不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
  • 台灣主體的制憲論——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基本法,先把台灣主體的憲政框架建立起來
  • 橋樑與戰場的選擇——要當中美交流的橋樑,不要當中美爭霸的戰場
  • 因獨引武 VS. 因武引獨——如果中共盲動主義發作而動武,中國勢必分崩離析,台灣也不得不獨立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012.JPG

(烏山頭水庫)

台灣水文化資產列表(之三):中部、南部的歷史建築與文化景觀

  ——依據維基百科整理  2019/6/16

 

台中市

       歷史建築

              原葫蘆墩圳入口[1723;1939重建](2004,2,6)(豐原萬順二街盡頭)

               貓霧捒井(番子井)[明萬曆年間](2002,7,1)(南屯區永春南路188巷79號內,私有,不開放)

               白冷圳入水口[1932](2002,4,16)(和平鄉東關路二段三民巷)

               白冷圳抽藤坑溪倒虹吸管[1932](2002,4,16)(新社區中95線道旁)

               白冷圳矮山支線過水吊橋[1928](2007,8,9)(新社區湖興17號下方約200公尺,危險不開放)

              水源地上水塔[1916](2009,3,10)(北區雙十路二段2-1號)(不開放)

              水源地第二集水井[1914](2012,7,19)(同上)

              豐榮水利之碑(葫蘆墩圳、八寶圳、王田圳紀念碑)[1939](2004,2,6)(豐原區萬順二街盡頭,萬順宮後方)

      文化景觀

              舊南屯溪文化景觀(2014,1,23)(南屯區)

              神岡浮圳[清領時期](2016.5,19)(神岡區圳前路)

              白冷圳[日治時期](2016,3,30)(保存範圍:和平區白冷圳入水口至新社區分水口(圓堀)之主幹線圳道、新社區分水口至種苗改良繁殖場之大南支線圳道、種苗改良繁殖場,包含歷史建築白冷圳入水口、抽藤坑倒虹吸管(2號)、矮山支線過水吊橋)

 

彰化縣

        歷史建築

              八卦山紅毛井[?](2006,8,1)(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42之11號)

              八堡圳取水口[?](2006,9,26)(二水鼻子頭段)

 

雲林縣

        歷史建築

               北港自來水廠歷史建築群[1930年代](2010,1,22)(民生路1號)

 

嘉義縣

        歷史建築

                朴子水道配水塔[1933](2015,12,14)(文明路28號)

                原朴子上水道頭設施群[1933](2015,12,14)(文明路28號)

        文化景觀

               原朴子上水道頭文化景觀(2016,1,18)

 

嘉義市

        歷史建築

               水源地水錶室(1911)(2002,8,6)(民權路植物園旁)

              原嘉義郡水利組合之水閘門及水道(1936)(2005,10,26)(世賢路二段與四維路區塊間,鄰近大排水溝)

              紅毛井(1636)(2008,12,23)(東區蘭井街83號前)

              水源地沉澱井及濾過井(1914)(2015,3,9)(東區民權路46號)

 

台南市

        文化景觀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水利系統

 

高雄市

        歷史建築

              曹公圳舊圳頭[?](2004,3,9)(大寮鳳屏二路旁)

              岡山水塔[?](2004,3,2)(岡山路450號)

              原旗山上水道[?](2004,3,9)(仁和路X中正路)

 

屏東縣

       歷史建築

               自來水公司第七處林邊水源地高壓水塔(1938)(2002,2,7)(永樂村堤防10號)

     文化景觀

            來義鄉二峰圳(2008,1,3)

 

IMG_0092.JPG

(高雄曹公圳舊圳頭)

IMG_0131.JPG

(屏東二峰圳)

IMG_0334.JPG

(彰化八堡圳取水口)

 

IMG_6671.JPG

(嘉南大圳)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71.JPG

(暖暖淨水場幫浦間)

台灣水資源文化資產(之二):北部、東部的歷史建築與文化景觀

  ——依據維基百科整理  2019/6/16

 

台北市

歷史建築

十四份圳舊水閘門[1907](2005,2,4)(內湖大湖南端)

    文化景觀

          坪頂古圳(含坪頂舊圳、坪頂新圳、登峰圳)(2007,10,9)(士林平菁街)

        八芝蘭番子井(2009,10,1)(士林天和公園)

 

新北市

      歷史建築

              粗坑發電廠[1907](2011,12,6)(新店永興路45號)

              龜山發電廠[1903](2006,8,22)(新店直潭段廣興小段)

              桂山發電廠[1939](2011,12,6)(新店區桂山路37號)

              烏來發電廠[1942](2011,12,6)(烏來區啦卡路)

              後村圳灌溉改善工程紀念碑及水門[1954](2018,3,22)(新莊新樹段)

              樹林石頭溪圳道及改修碑[水圳1745;改修碑1926](2019,5,6)(樹林西園段)

 

基隆市

      歷史建築

              暖暖淨水場幫浦間[1923](2007,1,29)(暖暖區水源路38號)

         暖暖淨水場八角井樓[1923](2007,4,30)(同上)

     文化景觀

            暖暖淨水場(2007,9,13)(暖暖區水源路38號)

 

新竹市

        歷史建築

                汀甫圳渡槽——土地公坑溪、客雅溪、成德[昭和初年](2015,10,26)(高峰路2巷)

 

苗栗縣

        歷史建築

              蕉埔邱家水窟(2015,2,9)(苑裡蕉埔里8鄰84號)

 

宜蘭縣

        文化景觀

               二結圳(2006,12,15)(五結鄉大二結社區)

              深溝水源地(2012,12,5)(員山路二段236號)

 

花蓮縣

      歷史建築

              光復鄉北富村富田古井[1916](2002,9,23)(富強街)

              前花蓮火車站加水塔[?](2004,3,19)(光復街X成功街)

              吉安不盡跌水井[日治](2016,9,6)

              林田圳虹吸式圳道[日治](2016,12,21)(鳳林鎮北林段)

              平林圳過水橋[日治](2016,12,21)(鳳林鎮南平段)

 

台東縣

        歷史建築

              池上浮圳(池上圳第六支圳、盛土圳)[1921](2004,12,16)(池上鄉錦新二號道路旁)

              東興水力發電廠(大南水力發電廠)[1941](2005,9,29)(卑南鄉東興村發電廠路17號)

              關山大圳五雷鎮水碑及泰山石敢當[日大正年間](2004,12,16)(關山德高里北莊海端2號堤防,離堤頭約350公尺)

 

IMG_0243.JPG

(吉安不盡跌水井)

IMG_0256.JPG

(烏來發電廠)

IMG_0048.JPG

(桂山發電廠)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04.JPG

(高雄竹子門電廠)

台灣水文化資產列表(之一):古蹟

  ——依據維基百科整理  2019/6/16

 

國定古蹟

  嘉義縣  笨港水仙宮 [1780](1985,1,27)(新港鄉南港村舊南港58號)

  台南市  原台南水道 [1912](2005,9,29)(山上區)

  高雄市  竹子門電廠 [1908](2003,10,28)(美濃獅山里)

 

縣市定古蹟

  台北市

台北水道水源地[1908](1993,2,5;2002,2,5)(中正區思源路1號)

               草山水道系統[1928](2004,4,28)(北投區湖田段、士林區福林段)

  新北市

瑠公圳引水石硿[1740](2002,8,6)(新店65號開天宮)

              滬尾水道[1899](2004,9,16)(淡水區庄子內段)

              中和瑞穗配水池[1929](2005,9,13)(莒光路自強公園內)

              新莊水道記碑[1939](2006,9,13)(新莊十八份坑段)

                   樹林後村圳改修碑及水汴頭[1917](2011,2,17)(樹林水源街86號,樹林體育場)

            樹林後村圳分汴及十二股圳取入口[清代開鑿,日治至當代陸續修建](2018,3,16)(樹林佳圓段)

  宜蘭縣

             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竣工紀念碑[1936](2004,10,7)(蘭陽大橋西側蘭陽溪北岸堤防上)

          宜蘭酒廠阿蘭城集水井[1938](2012,7,23)(員山鄉新城路181之5號駕訓班內)

新竹市

        新竹 水仙宮 [1863](1998,12,29(長和里北門街135號)

        新竹水道取水口 [1925](2011,7,25)(東勢街X水源街)

        新竹水道水源地[1925](2011,7,25)(同上)

南投縣

        竹山隆恩圳隧渠[1794](2006,11,27)(集集攔河堰南端)

 雲林縣

 林內濁水發電廠[1921](2004,2,4)(烏塗100號)

 北港自來水廠[日昭和年間](2006,12,22)(民生路一號)

 虎尾自來水廠[日昭和年間](2010,1,15)(明正路21號)

 

嘉義市

        八獎溪義渡[1847](1988,2,26)(彌陀寺前)

        道爺圳糯米橋[1864](2014,11,14)(東區宣信街與立仁路口芳草橋下方)

  台南市

        延平街古井[1851](1985,11,27)(古堡街53巷口)

        烏鬼井[1653](1985,11,27)(北區自強街146巷10號)

        水仙宮(1703)(1985,11,27)

        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嘉南農田水利會)(1940)(1998,6,26)

        大井頭[?](1999,11,19)(民權路二段30號)

        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橋(1929)(2014,5,21)

           嘉南大圳官田溪渡槽橋(1922)(2014,5,21)

        嘉南大圳渡子頭渡槽橋(1922)(2014,5,21)

  高雄市

         打狗水道淨水池[?](2004,4,9)(鼓山一路53巷31之1號)

        美濃水橋[?](2006,6,20)(永安路旁)

        竹寮取水站[?](1998,12,31)(大樹區竹寮路)

IMG_0035.JPG

(高雄竹寮取水站)

IMG_0064.JPG

(高雄美濃水橋)

 

 

IMG_2218.JPG

(台南水道蓄水池)

IMG_6683.JPG

(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橋,右為古蹟的舊橋,左為新橋)

IMG_5538.JPG

(台北水道)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64.JPG

老街溪略記

 

老街溪發源於桃園市龍潭區,由南往北流經平鎮、中壢,在大園許厝港入海。因經過中壢老街,故名老街溪(桃園市另有一條新街溪,與老街溪並行)。以前的中壢市公所為了解決攤販與停車問題,並掩蓋溪水的污染,獲省政府同意,在流經中壢市區的老街溪上加蓋商場及停車場,1997年完工,總長725公尺,橫跨中正路、中山路與中央西路等市中心的主要幹道。這項工程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多數空間長期閒置,更造成洪患來時沿岸淹水。2011年吳志揚擔任縣長時進行『大掀蓋計畫』,在該年三月至七月間,以120天時間讓老街溪被覆蓋的河段重見天日。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的污染整治與景觀改造。除了兩岸長達3.6公里的無障礙自行車步道,還有河川教育中心、新勢公園礫間處理展示廊道、三座跨河景觀橋樑等。

我是在李鴻源的《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書中,看到中壢老街溪整治的訊息。依李鴻源的說法,由於他在台北縣副縣長任內整治新莊中港大排相當成功,他把這個經驗推廣到其他縣市,中壢老街溪就是複製中港大排的成功案例。因此我們老夫妻在3/24專程去看看。我們先到河川教育中心看資料,然後在延平路與環北路之間沿著步道繞一大圈,邊走邊看遍拍照。憑這樣繞一圈就想做評論可能太魯莽,因此我只是記下我的初步印象,以供日後參照。

掀蓋並作整體景觀的美化,施作兩岸沿溪步道,這都是非常好的政績。依我看,比起台中柳川,這裡應該說是樸素多了,沒有像柳川那樣人工化、水泥化到極度誇張的地步。唯一讓我覺得可惜的是:原先期待的污染整治似乎跟理想有嚴重差距。到目前為止,這裡處理污水的方法是:在整治段南端延平路老街溪橋下將上游來的污水攔下一部分,引入新勢公園內礫間處理的水質淨化場,處理過後再放回溪中。水質淨化場設在地面以下,地面上則是公園內的大草坪,景觀相當優美,也沒有聞到臭味,我猜它應該不會引起附近居民的嫌惡。

問題是:這種水質淨化場其實連治標的能力都不夠,不要說治本。在河川教育中心展示的資料上,很明白地寫著:『要讓老街溪呼吸,首要之務就是解決工廠排放出來的污水,並設置污水處理廠,裝設污水放流口的自動監測、傳輸系統等,老街溪才有活下去的希望。』這裡說的一點都沒錯,也表示當初治理的願景就是這樣。可惜的是這個理想並沒有做到,只能以水質淨化場權充暫時性的污染整治措施,污水處理廠根本沒做。因此,老街溪基本上還是髒臭的,就算有所改善,改善的程度相當有限。這一段還有興南堰、新明堰等攔水入圳的農田水利設施,很難理解這麼髒的水怎麼用來灌溉。

2014年桃園升格後的第一次直轄市長選舉,吳志揚與鄭文燦競逐,吳志揚當然以老街溪整治作為政績。但是鄭文燦打臉道:『縣府花費鉅資整治老街溪,只做到部分河段的景觀工程,並沒有完整的親水設施,更沒有針對老街溪上游河川進行污染整治,這非常可惜,而且中壢污水處理廠至今未能重新發包,下水道接管率偏低,加上工業廢水繼續排放,老街溪仍然無法清澈。』鄭文燦的批評相當中肯,問題是:鄭市長已經在任超過四年了,中壢污水處理廠似乎還是不見踪影。鄭市長在2016年說,他上任前大桃園接管率只有5%,他宣示要在八年內讓接管率達到60%。喔!很期待!

IMG_0075.JPG

(河川教育中心及其旁邊的蒲桃老樹)

IMG_0047.JPG

(河川教育中心內展示的老街溪地圖)

IMG_0054.JPG

(河川教育中心內展示的開蓋前景象)

IMG_0030.JPG

(河川教育中心旁的河段)

IMG_0104.JPG

(新勢公園內的礫間水質淨化展示廊道)

IMG_0116.JPG

(延平路老街溪橋下的淨化場取水站)

IMG_0128.JPG

(取水站上游的截流引水道)

IMG_0147.JPG

(淨化場的放流口)

IMG_0172.JPG

(河道旁美麗的景觀公園難掩污水繼續流入河道)

IMG_0223.JPG

(興南堰及其圳道)

IMG_0192.JPG

(新明堰,實在很難理解這麼髒的水怎麼灌溉)

IMG_0095.JPG

(流蘇)

IMG_0111.JPG

(墨水樹)

IMG_0201.JPG

(過環北路後未受整治的河段綠意盎然,總覺得這才是該有的河流景觀,可是仔細看會發現到處都是垃圾)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19.JPG

黃金山先生堅持興建曾文越域引水

 

拜讀黃金山先生『全力以赴——水利生涯60年』,對黃先生一生為台灣水利事業奉獻心力,深感敬佩。他從高農畢業後,一路靠著自我學習,在水利公務體系內堅毅成長,最後成為台灣第一任水利署長,這種『全力以赴』的奮鬥精神,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我這裡以對黃先生無限欽敬的心情來敘述黃先生與環保團體之間一項最大的爭議,這就是曾文越域引水工程。

    經濟部水利署在20023月正式成立,黃先生就是首任署長,直到20037月退休,由陳伸賢繼任署長。曾文越域引水工程是在20034月行政院核定的,可以說是黃署長任內最重要的決策。由於美濃水庫興建案在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宣告終止,曾文越域引水就成了美濃水庫的替代方案。曾文水庫是台灣最大的水庫,但是曾文溪水量不足,滿庫的機會不多;荖濃溪水量多卻沒有水庫,在美濃水庫做不成的情況下,想到可以在荖濃溪勤和段設攔河堰,以『東引水隧道』穿過中央山脈,到旗山溪(楠梓仙溪)的南沙魯段建跨河水橋,再以『西引水隧道』穿過阿里山脈,藉曾文溪支流草蘭溪送水進入曾文水庫。如果不是八八水災,整個工程早在2012年就已經完工了。

    這個工程一開始就有環保團體提出異議,但是水利署堅決進行。就在引水工程如火如荼積極進行的過程中,很不幸地,20098月莫拉克颱風帶來超級的『八八水災』,已經建好的攔河堰與東隧道口全遭掩埋。荖濃溪、旗山溪大量土石把整個河床抬高,地形地貌面目全非。更糟糕的是,旗山溪旁小林村的滅村事件,許多人指責越域引水工程就是禍首。陳伸賢署長辭職承擔政治責任,整個工程也宣告停擺。

    黃金山先生談到越域引水停工事件時,顯然相當憂憤。他認為曾文水庫荖濃溪越域引水的停工,一年將減少二億多的水源可供應量,南部的用水將年年面臨缺水的威脅。他估算這項停工的決策,可能造成上千億的國家損失。『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嚴重』,『荖濃溪越域引水的停工為僅次於核四的荒唐決策。感嘆為政者的缺乏智慧會造成國家社會更大的災難,莫拉克是天災,但是莫拉克之後的沒水用卻是天災加上人禍造成的。所謂曾南烏專案計畫的穩定供水,沒有一項是能替代荖濃溪越域引水計畫的,真是台灣的悲哀。』黃先生還把越域引水停工跟國光石化(八輕)停工相提並論,『從國民黨執政、民進黨執政再到國民黨執政都把八輕做為重要的政策,沒想到八輕最後會死在國民黨執政時期,馬英九總統的手上。算算馬總統除下令停辦國光案之外,也下令停辦曾文水庫的荖濃溪引水案,如包括核四的封存也算在他的帳上的話,他的執政的績效就可見一般了。』

    黃先生說:『此一案件,將來在水利相關歷史上必有公平而正確的記載,讓後世的子子孫孫去做公平公正的評論』。將來如果出現一本批判性足夠的水利史書,將如何書寫這一段?曾文越域引水的故事可能還沒完,本來作為曾文越域引水附屬工程的曾文南化聯通管工程,現在正在積極進行中。黃金山先生仍是台灣水利界人人敬仰的大老,曾文越域引水會不會捲土重來?

IMG_0010.JPG

(荖濃溪勤和段被土石淹沒消失的東引水隧道東洞口)

IMG_6440.JPG

(楠梓仙溪南沙魯段西引水隧道東洞口)

IMG_0216.JPG

(造成小林村事件的獻肚山大崩山現場)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0004.JPG

玉峰堰工業用水專管真能『強化調度備援能力』嗎?

 

張讚合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副分會長

 

說明:為了行文方便,將南水局1063月刊的『玉峰堰水源運用檢討及工業用水專管細部計畫』簡稱為『大本』;南水局1075月提出的『玉峰堰工業用水專管必要性評估報告』簡稱為『中本』;10786日行政院核定的『台南山上淨水場供水系統改善工程計畫』簡稱為『核定本』。

 

暫時拋開『解編』不談,專談『調度備援』

今年(2019)122日環團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反對所謂『山上淨水場供水系統改善工程計畫』。129日經濟部專頁的畫面上出現『玉峰堰產業用水專管工程,穩定台南地區供水,① 可增加供水10萬噸/日,②可強化用水調度能力。』在其行文中說:『玉峰堰水質水量保護區沒有解編規劃、沒有解編規劃、沒有解編規劃』。連講三遍,大概是希望我們這些『外界』非相信不可。因此,雖然我們很清醒地知道工業用水專管本來就是為了解編保護區,我們還是可以暫時撇開保護區解編問題不談。

經濟部所說的『增加供水10萬噸/日』根本是個『假消息』,完全沒有這回事,不值得在此駁斥。水利署122日新聞稿也只說到『潭頂淨水場可騰出每日5萬噸淨水空間』,不知道經濟部怎麼可能算出『增加供水10萬噸/日』?

本文將集中回歸所謂的『強化調度備援能力』來做討論。

 

『中本』與『核定本』的『備援』論述不能成立

由於『大本』以『配合現有供水系統聯合彈性調配供水方式』進行評估,評估的結果玉峰堰工業用水專管工程的『益本比』只有0.31,建議目前先採零策略(維持現狀)。也就是說,雖然專管可以騰出潭頂場4.5CMD的處理空間,但益本比太低,不值得做。『中本』與『核定本』為了肯定專管的必要性,硬掰出所謂的『備援』來作為論述。

『中本』與『核定本』假設未來50年內,南科遭遇2次天災地震,導致既有的供水管路損壞。每次玉峰堰專管以10CMD提供7日供水,計140萬噸水源供南科『備援』使用。再假設未來50年內,每年提供再生水歲修時的『備援』供水,每年以每日8.3萬噸提供4日供水估算,50年總計1,660萬噸。二者總計50年提供南科『備援』供水量1,800萬噸。以上的敘述,『中本』與『核定本』的算法相同,但是以下的部分,兩本卻有很大的差異。

『中本』說南科每噸用水產值高達1,171元,『核定本』比較客氣,說是502元。玉峰堰專管在這50年內可以讓南科減少的經濟損失,『中本』說是210.78億元(1171×1800),『核定本』客氣地說是90.36億元(502×1800萬)。將南科減少的經濟損失作為直接效益,『中本』算出的益本比是2,62,『核定本』客氣地說是1.26(其實應該是1.28,不知道『核定本』為什麼那麼客氣只算1.26)。不管多少,總之都大於1,益本比真高!所以就建議推動。

這種『備援』論述令人費解。造成南科巨大損失的天災地震,其他管線都斷了,13.5公里的玉峰堰專管究竟如何獨活?(『中本』一直以2016年台南的0206大地震為例,其實那次南科供水系統似乎未受損害,倒是玉峰堰的堤防被震毀了。)玉峰堰是川流水,大地震發生時,怎知道那時的玉峰堰會有多少水?再生水歲修不算什麼大事,其他水源為什麼不能備援,還得等著玉峰堰水源?

『中本』與『核定本』的『備援』論述不成立,以下我們專談所謂的『調度』。

 

如果公共給水非得調撥農業用水,只有南科適合使用;玉峰堰水源不應優先供應南科

南科目前主要的供水管線是潭頂場至南科的潭頂專管,最大輸水能力14.4CMD;另北側可由烏山頭淨水場輸水幹管之分歧管供水至園區,最大輸水能力約6.4CMD;此外,尚有南科台19甲線道路送水管工程(第二專管)2018年底完工,可將曾文淨水場清水送至南科,最大輸水能力14.4CMD(中本p.4-4)。曾文淨水場改善工程(設計出水量6.5CMD已經完成,以後還會陸續完成曾文二場的第一、二期工程,第一期預計7CMD,第二期6CMD。除了潭頂場的玉峰堰水源外,這些水源全部來自嘉南大圳南幹線。只要確保順利移撥農田水利會水權範圍內的水源,南科幾乎永遠不愁沒水用。再加上將來來自再生水的部分,南科供水的穩定度相當高。搞一個玉峰堰工業用水專管,對南科來說根本就是多餘的。

使用這種『農業節餘水』必須獲得農田水利會同意,並支付農田水利會額外金額。根據資料,調撥農業用水每度10.5元,加上水公司的代處理費12元,合計水價每度22.5元。這種水價只有南科高科技產業付得起;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移撥農業用水的自來水,也只能供應南科,不能作為一般民生使用。玉峰堰是水公司自有水源,應優先供應民生使用;工業用水專管變成優先供應南科,對水公司的調度相當不利。

 

南化場水源不應優先供水,更不應優先供應南科

    『核定本』可能為了避免敏感,刻意將原來『大本』與『中本』使用的『玉峰堰工業用水專管計畫』名稱改變為『台南山上淨水場供水系統改善工程計畫』,然後又把原來所稱的『玉峰堰工業用水專管』改為『山上淨水場至南科送水管線』。『核定本』的工程內容,除了高達16億元的『送水管線工程』,還有9億元的『山上淨水場改善工程』,包括『新建清水混合池』以及『新建可處理達飲用水標準之每日5萬噸處理設施』。可是『核定本』草草了事,完全沒提這些工程的內容與目的,因此我們只能依據『中本』來作討論。但是我必須說:『中本』對於新場、舊場,新清水池、舊清水池,新管、舊管,相互之間的關係說得不清不楚,非常曖昧。我很懷疑南水局、規劃單位(黎明公司)與水公司彼此的認知是否相同。

    規劃單位的用意可能是:5CMD的新場,其清水進入新清水池,混合南化場來的5CMD,然後以新管專管送去南科。至於舊場、舊清水池與舊管則維持現狀,最後仍然進入潭頂場的處理設施內,作為備援。豐水期時還可以新舊同時運作,最好的情況下,山上場新舊設施可以同時提供10CMD的水源。問題是:新場的清水已經夠清了,何必混入南化場的清水?

就目前的台南地區來說,水資源調度的順序(暫不考慮高雄來的支援)可能是:最優先利用玉峰堰,其次是曾文-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的水則是能省則省,盡量保留到枯水期開始時還是滿庫狀態。混合南化場清水後以專管送去南科,不就是讓南化水庫優先供水而且是優先供應南科?南化水庫是水公司自有水源,就像前述玉峰堰水源,應該優先供應民生用水才對呀!將南化場清水優先送去南科,只會是嚴重傷害南化水庫水資源調度彈性,怎能是強化調度能力?

 

山上場捨潭頂而混南化清水,將壓縮台南給水廠的調度彈性

    『大本』中,一再提到山上場場區受限於用地問題擴建困難,因為場址周邊為河川用地且部分區域已由台南市政府劃定為古蹟園區,因此擴充困難,出水量應難再提升。(大本p.9p.4-9)但是『中本』與『核定本』卻要在原場址旁邊新設5CMD淨水設施,讓人懷疑它是怎樣變出來的。水公司想的可能是先以舊場配合新清水池,這是為了『工業用水專管』這個目標才需要的。而新場要等到將來在附近買到新地後才能建設。那麼,實際上的情況是:以舊場4.5CMD清水在新建清水池混進南化場5CMD清水後,再以新的專管送去南科,而原來送去潭頂的舊管則等同報廢。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要南化場清水來混山上場清水。也就是說,工業用水專管新建完成後,由於山上場清水不能進入潭頂場,所以才要南化場清水來混,以便保證工業用水專管的水質符合南科高科技工業的需要。

    問題是:如果不是為了專管而專管,『山上場清水混合潭頂場清水』與『山上場清水混合南化場清水』本質上有何不同?讓山上場清水進入潭頂場清水池,可以讓台南給水廠有充分的調度彈性。反之,如果以專管將山上場清水混合南化場清水直接送過去南科,調度彈性將完全喪失。

 

山上場適度改善後匯入潭頂場清水池,就可以騰出潭頂場4.5萬噸處理空間,省錢又省力

山上場初步處理後的清水還要送去潭頂場再做第二次處理,我不否認這會造成潭頂場處理空間的壓縮,但是這個問題在『大本』中已經有很周詳的解決辦法。

山上場無論原水或清水,在2000年離牧政策成功以後,基本上都已經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只有少數情況下會有輕微超標或接近標準上限(大本 p.3p.4-26;中本p.2-30;同時,從南科高科技廠商的要求來說,可能總溶解固體物、導電度、硬度會稍高了些。為了滿足南科廠商要求,也因過去長時間來的習慣,才繼續送往潭頂場作二次處理。但這些問題只要把山上場的處理設備略作改善,用『一般淨水處理方法』改善水質,就可以將山上場清水直接送進潭頂場的清水池,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大本』提出的方法是『化學沉澱軟化法』進行水質軟化,可以將清水的硬度、總溶解固體物及導電度同時降低,達到水質改善的目的。主要工程為新增加藥設備,場地空間足夠,沒有用地問題,建造成本僅約1,200萬元。連高級處理都不必,就可以達到目的。(大本p.4-15

『大本』說得很清楚:目前山上場清水送至潭頂場後,除了有管線銜接場內各淨水單元,也有相關管線可直接送入場內清水池,潭頂場清水池的容量足夠容納山上場清水。『大本』已經做出分析:在不考量工業用水專管水源對工業區專供專用之前提下,山上場清水匯入潭頂清水池就是很好的辦法。根本不必再新建淨水處理設施、清水池與所謂南科送水專管。

 

建議新建大型埤塘蓄留曾文溪豐水期水源,降低農業對烏山頭水庫的依賴

自來水公司在台南地區提供的公共給水,主要來自曾文-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與玉峰堰。後二者完全是水公司自有水源,但是曾文-烏山頭水庫的水源大部分屬於農田水利會,概念上那是農業用水。南科開張以後,常常不得不移撥『農業節餘水』作為工業用水。由於曾文-烏山頭水量相當多,如果真能做到『農業節水』,南科就不愁沒水。

目前水公司在玉峰堰山上場的登記水權量,6-11月是4.4CMD12-5月是2.4CMD。(中本p.2-20)要增加豐水期的取水量就得重新談判水權。問題是:眼看著曾文-烏山頭水量那麼多、水質那麼好,與其重新談判玉峰堰水權,不如重新談判曾文-烏山頭水權。

就算山上場真能新舊並用,讓設計出水量可以提升到10CMD,枯水期的水源仍然不足,在豐枯流量差異極大的水文條件下,枯水期的供水量也沒辦法提升,因此總體來說,效益不彰。(大本p.4-9)不值得花大錢去設想增加豐水期的供水量,更不用說設置所謂的專管。

但是我也承認曾文溪豐水期水資源還有可以利用的空間,尤其是曾文水庫洩洪時的水量如果全部流入大海或者造成沿岸水患,都是相當可惜的。我提議在善化地區設置一座大型埤塘,蓄留曾文溪豐水期水量超出太多時的水資源,既能蓄水,又能防洪。過去水利署曾有『台南大湖』的設想,但是那是以公共給水為標的的,我建議改以農業灌溉作為標的。由於玉峰堰以下不是水源保護區,水質不適合當公共給水(這就是舊曾文淨水場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作為農業用水應該沒有問題。烏山頭水庫水源來自曾文水庫,水質相當好。如果能夠為農業用水開發新水源,烏山頭水庫水源就可以盡量移撥公共給水。也許,這個『善化大埤』(暫時用這個名稱)可以抽水經由善化支線到南幹支線灌溉農田,尤其一期稻作。潭頂淨水場可由南幹主幹線末端以原水管直接供應水源。

    目前水公司擁有的曾文-烏山頭水庫水權似乎不到四成,絕大部分歸農田水利會,如果水利署能夠建造這個『善化大埤』給水利會,水公司應該可以順理成章從曾文-烏山頭取得更多的水權,不必再對水利會喊『不公平』。

 

# 玉峰堰水源是川流水,不可能作為備援用水。

# 將特定水源以專管送去特定的需求端,只會傷害水資源調度的彈性,不可能強化水資源調度能力。

# 花費25億卻毫無意義的工程,該停就停吧!

IMG_0214.JPG

(2019/1/29經濟部專頁頁面)

IMG_7827.JPG

(0206大地震玉峰堰堤防震毀)

IMG_7826.JPG

(0206大地震玉峰堰堤防震毀)

 

 

 

 

 

 

 

文章標籤

homerdale1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